一個人能不能感覺到幸福,能不能感覺到人生的成功,主要在於日積月累的習慣。
愛一個人,習慣養成的最關鍵的時期,就是他童年成長的時期,最主要的來源,就是父母的培養。
很多人,在成年以後,感覺生活事業處處不順利,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所導致的。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還是來源於小時候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導。
所以,從孩子出生到孩子成人這一段時間裏,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如果這段時間裏面,父母能夠幫孩子養成以下的八大好習慣,那麼樣你的孩子以後的人生將會有很大的收穫,也會幸福很多。
那這八大習慣到底是什麼?
第一大習慣,就是要引導孩子自己對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負起責任。
我們看到很多孩子,從一出生父母就和幫孩子包辦了一切,孩子小到吃飯穿衣,大到上什麼學校,當然,父母也是出自於好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所做的一切,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是打心底裏希望能夠真正對孩子好。
但剝奪了孩子獨立自主的權利和對自己負責的能力,那麼長大以後還是必然要在社會上遭受很多挫折。
第二大習慣了就是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這樣的孩子才會慢慢有責任感。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很多孩子,父母只讓孩子學習,家裏其他的所有事物都不許孩子插手做家務,或者幫爸爸修理東西,或者照顧一下年老的奶奶,這些孩子統統都參與不上。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孩子長大了以後就是脖子腿只有學習還行,離開父母以後,就像一個\'\'殘疾人\'\',無法打理好自己的生活。
第三大習慣,就是要讓孩子凡事兒,能早做就不要拖啦。
有些爸爸媽媽,覺得要幹一件什麼事兒,但是不到最後一天是堅決不會做的。
希望,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從自我做起來,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凡事能儘早完成就不要拖拖拉拉。
第四個習慣,就是,要讓孩子養成一種好學,愛讀書的習慣。
讀書會使一個人的心靈豐富,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必然會感覺到更多美好的東西。
而現在,我們很多家長都是以手機為伴,回到家裏,不論在孩子跟前還是在幹其他什麼的時候,都是習慣性的要把手機看着,這樣,很難幫助孩子養成閲讀的習慣,手機這種碎片化的閲讀方式,娛樂方式只會讓一個人更加焦慮,那麼如果孩子跟着父母沿襲了這種習慣,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比較焦慮的人。
第五個習慣,就是,要讓孩子不要貪心,懂得取捨。
當孩子們什麼都不能放棄的時候,等於是什麼都不能集中精力去做。
所以,懂得取捨,孩子才能獲得更多的東西,如果攤的寬必然,站不嚴實,很可能讓孩子的根基傾倒。
第六大習慣是愛惜身體,有節制,有規律地生活。
我們身邊有很多年輕的父母了,為了工作經常熬夜加班兒吃垃圾食品,半夜叫外賣,還有一些,甚至為了刷劇打遊戲這些娛樂活動導致,晚上通宵白天睡覺。
其實這樣子的活動是另一個人自我價值感非常低的一些行為方式,你看吧,打遊戲好像打了一天兩天,整個週末都沒有出門,這個時候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是非常低的。
如果父母是這種生活不規律的狀態,那麼孩子,也會從小養成這種不規則的狀態,對自己沒有自律,遇到喜歡的事情就不睡覺的去做,遇到喜歡吃的東西毫無節制的去吃。
長此以往,孩子不會有一些自律去做一些積極正向有幫助的事情,而是一直會沉湎於最輕鬆,最舒適的圈子裏。
第七大習慣,要學會感恩,樂於助人。
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有自己的價值感,這是上天對自己的恩賜,當一個人懂得感恩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最多的快樂。
同時,一個人懂得感恩,也就會傾向於去樂於助人。
這兩者總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總以為得到更多的東西才是快樂,其實不是當我們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能夠給別人幫助,給別人帶去快樂的時候,我們會獲得雙倍的快樂。
第八個習慣,敢於嘗試,敢於懷疑。
當我們覺得牛頓的經典力學就是世界運行規律的時候,愛因斯坦出來了,提出了量子力學,世界顛覆了,我們看到了更接近於真理的發現;
當我們崇尚歐美人的兒童止哭法的時候,也就是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不哭的時候才抱一抱,很多心理學家出來質疑,提出了孩子需要父母及時的給予撫慰,當孩子哭鬧需要父母安慰的時候,父母及時撫慰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這成了我們今天普遍的共識。
所以,鼓勵孩子提出質疑,鼓勵孩子有疑問的時候就去嘗試,這是培養孩子面對未來多變的世界,最666的態度。
好了,以上八大習慣,各位家長朋友們有沒有在做?歡迎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