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莫迪“推上”了前線?“推手”有三個

誰將莫迪“推上”了前線?“推手”有三個

7月3日,有關於印度的兩則新聞很“博人眼球”,也很“耐人尋味”。一則是印度國防採購委員會當天批准了總價格為3890億盧比(52億美元)的三項“軍購案”。另一則新聞是印度總理莫迪突訪邊境地區拉達克,並視察了部隊和發表了演講。

根據環球網援引《印度斯坦時報》的報道,“臨時起意”的莫迪“突飛”邊境地區拉達克。專機降落在列城軍事基地後,莫迪並沒有在機場逗留,而是“馬不停蹄”的又換乘直升飛機到了最前沿的尼姆視察。此後,在印度國防部參謀長比平·拉瓦特,印度陸軍參謀長納拉瓦尼的陪同下視察了部隊,看望了在6月15日加勒萬河谷邊境衝突中受傷的印度士兵。並向駐防拉達克地區的第14集團軍發表了一通“怒與火”的演講。

對於莫迪“突然”奔赴前線地區的用意,媒體也是多有猜測,專家也進行了見仁見智的解讀。儘管説法不一,儘管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莫迪並非是去“消火”與“降温”的。因為,從莫迪講話中不難聽出“添油加柴”的意味。

誰將莫迪“推上”了前線?“推手”有三個

根據印度媒體的報道,在看望傷員時莫迪説:“你們的勇敢和流血,將激勵我們年輕人和同胞一代又一代。”在列城面對14軍的演講時,莫迪“煽情”的説到:“無論是拉達克,木吉爾,錫亞琴冰川,無論是高聳的山脈,還是流淌在河流中的冰水,這些都是勇敢的見證,印度的敵人已經看到了我們軍隊的炮火和怒火。”顯而易見,莫迪的講話充滿了“火藥味”。

6月15日的加勒萬河谷邊境地區“肢體衝突”後,莫迪在6月19日的印度政黨視頻會議上親口承認:(鄰國)沒有進入印度領土,也沒有印度哨所設施被拆除。再者,從6月22日起,雙方連續進行了三輪軍長級會晤,並且在第三次會晤中達成了分步驟“脱離接觸”的“共識”。所以,人們有理由相信,邊境地區可能要降温了。因此,當得知莫迪突然飛抵“前線”的消息時,“善良”的人們還在猜測莫迪是否是為了安撫軍隊的“激動”情緒,以便為接下來的“撤軍”做鋪墊。然而,在解讀莫迪的講話後,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莫迪似乎是要一條道走到“黑”了。

莫迪在演講中説了一段威脅味十足的話。他説:“擴張主義時代已經結束,世界已經走上發展的道路。擴張主義勢力在上個世紀毀了世界,但他們要麼被打敗,要麼被歷史遺忘。”莫迪還威脅鄰國要“放棄在爭議地區實施的‘切蛋糕’政策。”對莫迪的這段話,有網友戲評:“莫迪是在説印度自己吧?!”

誰將莫迪“推上”了前線?“推手”有三個

莫迪在講話中還有一段話似乎説出了印度的真實想法。莫迪説:“和平永遠不是弱者帶來的,力量是帶來和平的條件,印度正在擴大陸地,空中和水上的力量。”顯然,莫迪的言外之意似乎是在承認“叢林規則”。可是,這顯然又與莫迪口中的“和平”自相矛盾。

促成莫迪突然“飛赴前線”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三個方面,或者説是“三個推手”。一是迎合印度國內民族情緒的需要。二是國際社會上一些“不懷好意”國家對印度直接或間接的支持。三,莫迪個人野心膨脹的必然結果。

印度人本來就有一種“宇宙第一”的奇葩思維。印度人心中往往有一種盲目的自信,不管任何事,對於他們來説,也就是天空飄下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同時,伴生着“盲目自信”的還有“自卑”心理。這就形成了印度人的奇葩性格。正因為“自卑”和“自信”的“交織”,導致印度人特別“愛面子”。所以,他們始終無法釋然歷史上曾吃過的“虧”。而當現實中稍微再“吃點虧”時,他們就會很自然的與歷史聯繫在一起。並總想“掙回”面子。

誰將莫迪“推上”了前線?“推手”有三個

印度掙回面子的方式同樣也很“奇葩”。比如説,一旦與某個國家鬧點彆扭了,通常會有兩個反應。一是打砸某國的產品“出氣”,儘管這些產品都是自己花錢買的。二是抵制對方的文化,產品,甚至是技術。所以,在加勒萬河谷“肢體衝突”發生後,印度人就是這麼幹的。而除了這樣的方式“發泄”外,他們還要求政府和軍方“找回”面子。而軍方也確實需要這個“藉口”來達到加快“軍購”,裝備軍隊的目的。於是,在軍方及國內民族情緒的加持下,也就有了印度在邊境地區迅速部署軍力及“軍購案”的快速促成。

根據《今日印度》7月3日的報道,由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親自領導的國防採購委員會(DAC),當天批准了一項總價格達到3890億盧比(約合52億美元)的三項軍購案。包括購買戰鬥機,空對空導彈,巡航導彈,火箭彈頭及無線電設備等。具體的有:射程超過100公里的“阿斯特拉”超視距空空導彈;射程達到1000公里的“無畏”式巡航導彈(此為印度自主設計與開發);從俄羅斯購買33架蘇-30MKI戰鬥機和21架米格-29戰機,升級印度現有的59架米格-29。這項軍購約24億美元;早在2016年就與法國簽署的36架陣風戰機也將在7月底前“付款交付”;該“軍購案”中還批准了1500輛BMP-2步兵戰車的升級項目等。總之,印度軍方不僅達到了增強軍力的目的,同時也賺了個“盆滿缽滿”。

誰將莫迪“推上”了前線?“推手”有三個

從國際層面來説,有的是出於經濟利益(賺一把)的目的,趁機向印度提供武器。顯然,他們認為此時賺印度人的錢最容易;有的是藉機“慫恿”。比如印度與日本在印度洋的軍演。比如印度與澳大利亞簽署的“後勤保障協議”,比如美國同時有三艘航母戰鬥羣遊弋在印太地區。這些“行為”實際上都是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的“壯”了印度的“肥膽”。

莫迪在6月19日的印度黨派視頻會議的一段關於邊境衝突的“實話實説”,曾遭到過印度國大黨為首的反對派及印度民族主義者的“炮轟”。因此有觀點認為莫迪此後的一系列行為是受此“裹挾”。當然,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因素。但顯然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莫迪自己的“表演”成分更多一些。一來不排除莫迪的故意試探。二來莫迪有故意“借勢”之嫌。三來莫迪給了擴大自己的“進退”空間。而在實質上,則是莫迪“野心膨脹”的必然結果。

誰將莫迪“推上”了前線?“推手”有三個

在印度國內,早已經有了“將莫迪與尼赫魯相提並論”的説法。而莫迪自然也會有意無意的與尼赫魯比較或者是“看齊”。從尼赫魯開始,印度一直都有一個在世界上爭奪話語權的“夢”。但那時的印度實在是“弱”,所以,尼赫魯只好通過創建“世界不結盟運動”組織的方式,使印度擴大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而莫迪的野心就更大了!他現在已經不單單是增強印度的“話語權”了,他的終極目標是要將印度打造成“世界超級大國”。

如果要想使印度成為“超級大國”的話,除了經濟及整體實力外,自然還需要在國際關係上“另闢蹊徑”。也就是説,由於目前的世界治理體系帶有明顯的“二戰痕跡”,所以,如果印度想擁有更大“話語權”的話,只有世界格局出現“顛覆性”變化才成。由此可見,印度也是世界格局發生變化的殷切“期望者”。而時下,又正值世界格局變化的“關口”,印度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而如何做才會對印度更有利呢?莫迪的判斷是:全力配合美國及西方,使美國在這輪“變局”過程中佔據主動才對印度最為有利。所以,個人觀點上更願意相信:莫迪並非單純的為了領土才在邊境地區制裁摩擦,而是為了配合此次“世界格局變化”而“故意為之”。

綜上所述,個人觀點認為,是印度的國內民族主義“需求”,國際社會的有意無意“慫恿”,莫迪個人膨脹的“野心”這“三個推手”的“合力作用”,共同將莫迪推上了海拔11000英尺的邊境“前線”的。而莫迪此舉釋放的信號顯然並非“善意”。不過,莫迪很可能會步尼赫魯的“後塵”。因為,當年的尼赫魯就是因為犯了“三個錯誤”才導致了近60年來印度人的“心理鬱結”。一是對印度自身實力的“盲目自信”。二是“過高”估計了所謂國際社會的支持力度及方式。三是低估了對手的真正實力和在領土問題及政治問題上的決心。但願莫迪別再犯類似的錯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72 字。

轉載請註明: 誰將莫迪“推上”了前線?“推手”有三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