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服役42年,殲-6究竟擊落了多少敵機?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綜合

作者:霄羽
編輯:冷小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冷熱軍事史(ID:militaryhistory) 。
作為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工齡」最長的主力殲擊機,殲六自1964年6月裝備部隊,到2006年8月整建制退役,在42年的戰鬥生涯中戰功赫赫。關於中國軍隊殲六的具體戰績,網絡上流行着「擊落敵機20餘架,自身無一損傷」的説法。這一説法是否準確呢?
超音速的對決
殲六服役後首先要面對的是來自海峽對岸的美製偵察機,這是殲六小試牛刀的起家時期。
1964年12月18日,一架台灣空軍RF-101偵察機進入浙江沿海上空偵察。我軍海軍航空兵4師10團副團長王鴻喜駕駛殲六在9700米高度用30毫米機炮將敵機擊落。 這是殲六服役僅半年後的首次作戰,顯示出速度快、爬升快、火力強的優異性能。
RF-101於1957年服役,是在F-101戰鬥機基礎上改裝升級的超音速照相偵察機,最大時速1900公里/小時,殲五很難對其構成威脅。1962-64年,RF-101進入大陸沿海偵察139架次,無一損傷。
64年起,我軍超音速的殲六取代了亞音速的殲五,RF-101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1965年3月18日,台灣空軍兩架RF-101以時速1000公里/小時、高度8500米進入汕頭上空,當發現有一架殲六攔截時立即加速返航。
駕駛殲六的空軍航空兵18師副大隊長高長吉果斷加速,以超音速飛行方式快速逼近落在後面的僚機,連續做了16個高難動作,在距敵600米時開炮,一次射擊首發命中,將敵機凌空打爆。 殲六兇猛的火力讓長機飛行員誤認為共軍飛機發射了導彈。
這是世界空戰史上首次超音速條件下擊落敵機的戰例。
面對殲六,RF-101的性能已經落伍,國民黨空軍不甘送人頭,從1965年開始引進了更加先進的美製RF-104偵察機。這種飛機最大升限接近2萬米,最大速度2馬赫,代表了當時世界最高水平。台灣方面認為,共軍除非動用地空導彈,否則任何殲擊機也無力對付這樣高性能的飛機。
解放軍不等不靠,立足現有裝備研究新戰法,盡最大努力挖掘飛機潛能。1967年1月13日,4架F-104保護一架RF-104進入漳州上空,空軍航空兵24師立即起飛兩批8架殲六迎戰,飛行員胡壽根採取斜對頭攔阻射擊的方式,連發48彈擊落1架F-104,其餘飛機立即落荒而逃。
這一戰對國民黨空軍的士氣打擊是嚴重的,也讓台灣當局不得不重新評估兩岸的空中力量對比。1968年以後,國民黨空軍對大陸的晝夜偵察全部終止。
在極限高度擊落敵機
隨着60年代中期以後飛行技術大發展,二代機成為美蘇各大國空軍的主力裝備,殲六已經和外軍主流軍機形成代差,防空作戰越來越困難。美國無人高空偵察機的出現,給殲六帶來巨大的挑戰。
1964年8-10月,美軍利用DC-130運輸機做平台,在南海地區投放飛行高度達1.83萬米、能連續飛行4個小時的BQM-147G型「火蜂」無人機,空軍部隊多次出動殲六飛機攔截,均徒勞無功。
10月13日,空1師作戰分隊副大隊長鄒廣如駕駛殲六攔截BQM—147G,鄒廣如連續開火,因高度落差始終無法命中。炮彈打光後, 鄒廣如決心殊死一搏,強行拉昇高度後撞擊敵機,卻因動作過猛而失速進入螺旋,幾經努力也無法控制飛機,只好棄機跳傘。
在超過實用升限的高度作戰,飛機由於升力不足,在極限高度停留的時間很短,而且不能保持平飛,一不小心就可能導致飛機失速進入螺旋。對於實用升限不到17000米的殲六來説,如何在平流層接近18000米的高度擊落敵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親赴廣東指導工作,鼓勵飛行員創新戰術,立足現有裝備戰勝敵人。此後,空軍上下開始統一思想,苦練在極限高度打無人機的技戰術動作。
1964年11月15日,空一師作戰分隊中隊長徐開通駕駛殲六起飛,向海南上空出現的一架無人偵察機發起攻擊。他發揮飛機爬升性能優越的長處,2分鐘內衝至1.75萬米,與敵機高度拉平後迅速進入攻擊位置,直到距敵230米時3門30毫米機關炮同時開火,將敵機打得凌空爆炸。
此次作戰為中國空軍提供了作戰的樣板模式,令廣大飛行員信心倍增、愈戰愈勇。
最令人驚歎的一次極限高空作戰發生在1965年4月。空軍18師54大隊1中隊中隊長董小海在廣西上空攔截美製無人偵察機。敵機非常狡猾,在1.81萬米的高空連續進行蛇形機動,這就要求殲六既要保證持續跟蹤,又要在極限高度連續轉彎時不掉高度,難度極大。
藝高人膽大的董小海在快速逼近敵機的過程中突然躍升到超過殲六設計極限的1.81萬米,在乾淨利落地擊落敵機的同時安全返航。 整個戰鬥過程中殲六兩次失速都被董小海成功改出,可謂驚心動魄。
在空軍經驗的基礎上,海軍航空兵把殲六的潛力挖得更深,他們把極限躍升高度提升到了不可思議的18600米。 海航4師10團副大隊長舒積成半年內兩次擊落美軍無人機,其中第一次作戰是在距敵110米處開火,兩機幾乎相撞,「空中拼刺刀」威震敵膽。舒積成本人也成為那個時代家喻户曉的戰鬥英雄。
擊落二代戰鬥機
隨着越南戰爭的不斷升級,美軍擴大對越南北方的轟炸,殲六的主要作戰對象已不再是沒有還手之力的偵察機,而是以F-4、F-104為主的裝備空空導彈的美軍二代戰鬥機。
F-4「鬼怪」是最為典型的二代機,設計中存在不少缺陷,例如過於追求高空高速,導致其操縱反應慢、轉彎半徑大、水平機動性能差,過分依賴在當時還不是很靠譜的雷達和導彈,以至於技術上的先進性不能完全體現在實戰中。
1967年中國空軍曾用殲五出人意料地打掉了兩架F-4,説明鬼怪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同年6月,海航16團副大隊長王桂書和飛行員呂紀良駕駛兩架殲六,雙機聯手,在海南文昌再次擊落一架F-4。
至於F-104則在設計上更加極端,為了追求高空高速而犧牲了盤旋性能,不僅機動性不佳,而且可靠性極差,以高事故率而獲得「飛行棺材」、「寡婦製造者」的惡名。1965年9月20日, 海航4師10團大隊長高翔在距敵291米處開炮打爆F-104C,創造了空戰史上超音速戰鬥機開炮距離最近的記錄。
實戰證明,美國對二代機注入的設計理念並不完全符合戰場實際,對一代機形成的代差優勢遠不像三代機對二代機那樣明顯。所以,依靠飛行員精湛的技戰術水平以及英勇果敢的戰鬥精神,殲六對陣F-4完全可以一戰。
在這一階段,空軍及海航的殲六共擊落包括RA-3D 偵察機、F-4C、A-3B攻擊機、F-105戰鬥轟炸機在內的各型美機20架,自身無一損傷。
1968年秋天,美越雙方在殘酷的「春節攻勢」後重新審視形勢,開始進行和平談判。中美空軍也隨着形勢的變化保持克制,雙方的爭鬥也隨之告一段落。1969年,美國停止援助台灣。當年12月1日,解放軍地空導彈部隊最後一次擊落台灣U-2 偵察機。至此,中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20年國土防空作戰宣告結束。
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據網絡上的有關資料講,全世界的殲六共擊落各類飛機達40架,其中包括中國軍隊擊落敵機21架,越南擊落敵機7架,巴基斯坦擊落12架。越南和巴基斯坦的戰果我們不去管他, 單説中國軍隊殲六的戰果就絕不止21架。
殲六的戰鬥生涯全部集中在1964-68年,其戰果統計比較混亂,有的數據是隻講空軍的,沒把海航算進去;有些數據是單講擊落美機的數量,沒把台灣軍機算進去;有些則把高炮部隊的戰果記到了航空兵的賬上,結果記成了一筆爛賬。
事實上,1964-68年,僅空軍航空兵部隊的殲六擊落美製無人偵察機就有14架,另擊落F-4、F-105、A-6等各型戰術飛機8架,擊落台灣空軍RF-101及F-104共3架。1965-68年,海軍航空兵的殲六在海南島上空先後擊落美機6架。
綜上不完全統計, 解放軍空軍及海軍航空軍部隊的殲六在5年的戰鬥生涯中共擊落敵機至少31架。
至於説殲六「自身無一損傷」的説法也是不準確的,因為鄒廣如駕機撞擊BQM-147G的那一回,飛機就因失速而墜毀。不過,中國的殲六從未在戰鬥中被敵機擊落,倒是千真萬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