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流追逐夢想的村莊

沿着河流追逐夢想的村莊

學員在老員工的帶領下認真學習雕刻與塑模工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户端訊 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的都蘭湖,水源充足、牧草豐盛,歷來是動植物的理想棲息地。從這裏出發,順着蜿蜒的都蘭河一路往北,在距離烏蘭縣城15公里處轉而向東,宛如一雙手臂將整個都蘭河村擁進懷抱。

穿過兩邊綠蔭環繞的鄉間小路,眼前的都蘭河村清一色的白牆和磚混結構的院落錯落有致,整潔寬敞的硬化水泥路直通各家門庭。

走進村裏新建的鹽雕加工廠,400平方米的廠房內人頭攢動,新一期的鹽雕生產培訓班上,26名學員在老員工的帶領下認真學習雕刻與塑模工藝。

村第一書記高偉國介紹,隨着茶卡鹽湖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產品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而都蘭河村原有的製作加工點,已無法滿足全縣旅遊市場的需求,為了提升都蘭河村特色產業競爭力,2019年都蘭河村利用中央財政下達的50萬元資金和浙江援青資金100萬元,分三期,在村內建設了鹽雕加工廠。

今年四月,一期400平方米廠房正式投入使用。

“你看,刻刀這樣拿可以勾出更細的線條,造型也會更生動一點。”龔秀萍是村裏年齡最小的鹽雕製作人員,別看她年紀小,她已經是鹽雕加工廠數一數二的技術指導員了。一塊塊原鹽在她的手中上下翻轉,5、6分鐘就變成了一隻只造型各異的小動物。

“廠子就在我們村裏,每個月在這裏加工鹽雕都能賺到3000元左右,既可以掙錢,又不耽誤照顧家裏的老人和小孩。”當説起過去一年的收入情況,龔秀萍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當初發展鹽雕加工,由於村民們沒有接觸過,思想包袱都很重,積極性也不高,還是我們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員挨家挨户做動員,才讓大家轉變了觀念。”高偉國給我們算了筆賬:“一個熟練的勞動力一天可以做十多件小型鹽雕、三天可以完成一件大型鹽雕,算下來一天能賺七八十元。”

與此同時,鎮上還聘請了鹽雕製作老師對都蘭河村村民進行鹽雕加工培訓。幫扶企業提供鹽、微波爐等原材料和加工設備,此舉極大地調動了農户參與鹽雕製作的積極性。2018年該村鹽雕加工收入達到9.6萬元。2019年,都蘭河村與幫扶企業又簽訂10萬件鹽雕生產加工協議,村集體收入達到14萬元,每户均增收超過2000元。

曾經靠天吃飯的都蘭河村村民,在擺脱了結構單一的種植業後,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路子。

漫步在樹蔭環繞的紅磚綠瓦當中,刺繡、藜麥加工、鹽敷袋、農家火鍋、農家院等招牌林立,高偉國指着眼前的幾個廣告牌説:“那就是我們鼓勵村裏有想法的人發展的產業,你看看這一排排像不像城裏的步行街。”

循着高偉國手指的方向,王啓富正在自家的農家樂前卸貨。“最近來的遊客挺多的,除了自家種的新鮮蔬菜,每天都要到縣城進貨備料。”都是老熟人,看到記者一行,王啓富笑着打招呼,手裏的活兒一刻不停。

農家樂內熱鬧非凡,客人圍坐在鋥光瓦亮的銅鍋前,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餚,香氣四溢。老闆娘蒼生蓮正在廚房熟練地做着當地特色農家菜。

“當初開店時都沒想過生意會這麼好,多虧了高書記帶我們去互助考察學習,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回來後,我又把北房收拾出來變成了小賓館,去年又重新裝修了一下院子,現在除了每天來吃飯的遊客,村裏誰家有個婚喪嫁娶都在我這兒辦,平均每天都有好幾桌。”蒼生蓮眼角里滿是藏不住的笑容。

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都蘭河村靠發展產業摘掉了窮帽子。

“高書記中午上我家吃飯,現殺的大公雞,家裏正收拾呢!”從王啓富的農家小院兒出來,遇上正要去雞棚餵食的童志紅。

童志紅的雞棚裏,散養的土雞昂首挺胸,機靈的眼睛咕嚕嚕轉,看到童志紅手裏的菜籃子,如同聽到集結令,撲閃着翅膀咯咯咯叫着來到跟前,爭搶進食。

“得了吧你,你家那雞我可吃不起,現在一隻能賣一百多塊錢了吧?等我過兩天回家的時候,在你這兒買兩隻帶回去。”高偉國笑着和童志紅開起了玩笑。

“去年,我們鄰居李成連養的雞挺搶手,我看着心動也養了200多隻,小雞崽子還是高書記給聯繫的。”童志紅向我們“炫耀”到:“我家這雞可是正宗的農家土雞,每天喂得都是自家種的菜葉子。你看,它們吃得多歡,不少到老王家吃飯的遊客走的時候都會帶兩隻,一隻能賣120元。”

趙金福家的鹽敷袋加工、白佔蓮老人的刺繡加工、魏海明的藜麥加工、下灣水庫的冷水魚養殖等等,如今,都蘭河村不僅是脱貧户實現了人人蔘與的產業發展,全村360户、1154人也都加入到產業發展的新路上,都蘭河村正從結構單一的傳統鄉村變成了以村集體產業為主、特色經營多元發展的致富村。

強化優勢產業、推進鄉村振興、實現村美民富、共建小康社會······這些都是都蘭河村正要變成的模樣,產業的支撐正如不遠處的那條都蘭河,滋養着這個村莊的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86 字。

轉載請註明: 沿着河流追逐夢想的村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