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沒用”、 “笨蛋”,
“我再也不管你了”、 “怎麼這麼笨” 、“是人都比你強”……
以上的這些話,是不是感覺熟悉,小時候的我們或者長大以後,或多或少都聽過和説過這樣的話吧。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不經意隨口而出的一些話,説完之後可能也就忘了,可你有沒有想過,在孩子身上留下的卻是難以抹去的傷痕。
如果你換位思考,想想當這些話是在對你的時候,你會是什麼感受?
孩子:媽媽,你不知道你的一句話,對我的傷害有多麼大!
7歲的瑪麗,因為家附近男孩子比較多,導致平時只能和一幫男孩一起玩耍。有一次,她和幾個男孩拿着木棒玩起了“比武”,大家照着電視劇裏“打打殺殺”的樣子,揮舞着手中的木棒。瑪麗的媽媽看見後,把瑪麗叫過去,生氣的説道:“你一個女孩子,整天玩這些男孩子的遊戲讓別人怎麼看?以後還準備嫁人嗎?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樣子。注意點!”瑪麗選擇了聽媽媽的話,後來瑪麗經常的一個人在家裏看書。有一次,瑪麗看了男生女生雜誌,青春期的女孩子總是有一些幻想,沒想到這次又被媽媽看到了,二話不説直接把雜誌沒收了,還特別生氣的説道:“不讓你跟男生玩,你就看這些男男女女的書解悶是嗎?你如果能把這些精力用在學習上,成績也不至於現在這樣!女孩子家家的,能不能知道點廉恥。”“能不能知道點廉恥”,瑪麗被説蒙了,為什麼要這麼説自己!她不明白。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瑪麗腦海裏總是在回想媽媽的那一句“能不能知道點廉恥”。難道跟男孩子一起玩,看有關愛情的書籍就是不知廉恥嗎?
以至於長大後,當瑪麗面對男女關係時,總是處理不好,總覺得在跟男生交往時自己會覺得羞愧,導致自己的戀愛之路有些坎坷。
我們對孩子説的每一句貶低的話,孩子在內心就會否定自己一次
親子間的“相愛相殺“幾乎都是因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爆發,家長們喜歡以自己的角度和控制一切的優勢來壓服孩子,孩子在抗爭不過之後只能屈從,“問題“也就由此產生了。
從最初的“我犯錯了”,漸漸的變成“我就是這樣一個壞孩子”時,想改已經來不及了。
對於教育孩子應該都是疏而不是堵,在孩子做錯事時,其實他們自己心裏也會產生內疚感,只不過有些父母太着急,馬上就對孩子大吼大叫。
而這時父母的批評和謾罵,恰恰就起到了反效果,反而將孩子內心的愧疚感衝的一乾二淨。本想着自己做錯了事,在想辦法怎麼補救或者道歉時,突然被你這劈頭蓋臉的一陣罵,一點悔意都沒了!
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錯很正常,就是成年的我們也在所難免,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在他失敗後鼓勵他繼續嘗試,而不是一次錯誤就徹底否定!
回想看看,孩子還不會説話那會兒,為什麼你逗他的時候他會笑,而你批評他的時候他會哭?那是因為,孩子就是憑藉着你對他的語氣來判斷事情好壞的。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有時候,並不是他們真的想和父母對着幹,而是他開始有主見了,同時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別人的認可。
所以,當孩子做出那些不符合我們想法的事情時,首先不要急着發脾氣,而是用平等尊重的語氣對孩子説:“那你先這樣,之後再試試這樣好嗎!”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關注,孩子也是如此,他們有時候努力表現自己,為的不就是能得到我們對他的關注和信任嗎!
你的不當言語,雖傷不了孩子的身,卻能傷了孩子的心。
愛孩子,並不是無條件的給予,而是無條件的接受,從自身的言行開始,做孩子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