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生的本質是什麼?
你可以説是追求幸福,也可以説是追求實現自我價值,但其實所有的本質都可以歸結為一點: 協調內在個體和外在環境的關係。
追求幸福,什麼是幸福?無外乎家庭和諧,物質條件足夠,在精神和物質上都得到了滿足。而這歸根結底還是個體和外在環境協調的結果。有的人月賺2000就覺得很幸福,因為他的內在的慾望得到了滿足,對外界沒有更高的期望了,所以感到幸福。有的人月賺10萬,仍然感到不幸福,因為他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對外在環境還有更多的期望。
追求實現自我價值,什麼是實現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是一種社會價值,是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如果一個人獨立的生活在一個小島上,他有什麼自我價值可言?而社會也是一種外在環境,追求自我價值,就是在追求個體對社會影響的過程,也是在協調個體和外在環境的關係。
所以,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協調內在個體和外在環境的關係。
內在個體和外在環境的矛盾
內在個體和外在環境是嚴重對立的,二者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為什麼這麼説呢?
其實很簡單,我們的內在個體總是期望付出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成功,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追求的是安逸享樂,逃避痛苦。但是,要想自己獲得最大的快樂,逃避痛苦,必須要有一個適合我們個體的環境。顯然完全適合的環境並不存在,需要我們個體去努力創造。
誰都想不去上班,天天在家躺着玩手機,還能吃好的喝好的,但是隻有那些有錢人才能創造這樣的環境,沒錢的人要真不去上班,就只能喝西北風了。所以,需要我們這些窮人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從而使得我們周圍的環境往我們期望的方向前進。 而有錢人的環境就完全適合他們了嗎?不見得,因為有錢人追求的更多。比如馬雲這類人物,他們追求的不是個體家庭,而是一個地區甚至是整個世界。他要改造這個世界,使這個世界能變成他期望的外在環境,因此他同樣要去努力。
我們的個體慾望需要藉助外在環境來實現,而改變外在環境又需要我們付出勞力,而我們本質又好逸惡勞,不想付出勞力。這就是個體內在和外在環境的矛盾。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平衡點,尋求內在和外在和諧統一的一個平衡點。
在這個平衡點,我們內在付出的努力是我們可承受的付出,而獲得的外在收益,也恰恰可以滿足我們的內在需求,於是內在和外在達到了一個平衡,我們就感覺到了幸福。
比如説原本計劃目標是一年內買上房,但是需要我們起早貪黑,每天只睡3個小時去,生命都可能縮短。我們一合算,感覺這樣付出的內在努力太多,於是感覺有點不值,即使到時真的實現了目標,我們也會因為感覺付出太多而感受不到幸福。 而如果我們每天睡6個小時,付出的一年的努力買上一間更小一點的房子,這時我們就會感覺付出的努力在可承受範圍之內,而收益也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於是平衡點就這樣建立了,到時實現了就會有很強的幸福感。
平衡點對於每一個人來説是不同的。
有的人慾望大,就需要改變的外在環境也大。但是有的人慾望大,卻好惡逸勞,志大才疏,於是一生始終達不到平衡點,就始終活在痛苦中。而有的人慾望大,設置了較高的平衡點,但是他們也肯付出努力,於是取得成就也就大。
有的人慾望小,需要改變的外在環境也就小。這樣的人一般會比較幸福,因為他們的平衡點很容易就達到,慾望很容易就滿足。當然,慾望小,付出的勞動就小,成就可能就不高。
你覺得到底是慾望大好呢,還是慾望小點好?你現在過的痛苦還是幸福呢?是不是你的慾望和你的付出想匹配呢?
總結
人的慾望,跟本身性格有關,但是與父母的後天教育有關。
很多孩子從小被寵溺,要什麼就給什麼,於是慾望就放大了。但是父母又沒有培養與其慾望相匹配的努力,孩子就走上好惡逸勞的道路,現在的女大學生裸貸就是典型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