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中,孩子長到多大,在心裏都還是小孩子。不過當孩子逐漸長大,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還是很有必要的,不然鬧了笑話,只怕家長比孩子還要尷尬。
總以為孩子還小,媽媽換衣服不避兒子,兒子的話讓媽媽羞紅了臉
最近受到疫情影響出門很不方便,不過好在現在科技發達了,視頻通話也能聯繫感情,可前陣子和小侄子的視頻通話卻着實是鬧了笑話。
“姑姑,我告訴你一個秘密,你不要告訴別人哦。”侄子樂樂煞有介事地説道。
“什麼事呀,你説吧,我保證遵守承諾。”
“我感覺我媽媽跟我和爸爸原本不是一家人。”樂樂愁眉苦臉地説道。
“怎麼會呢,沒有媽媽又怎麼會有樂樂呢?”也不知道這孩子是哪裏理解岔了,竟然會覺得自己的親媽跟自己不是一家。
“可是爸爸姓趙,我也姓趙,媽媽一個人姓方。而且最重要的是,媽媽的身體和我們也不一樣,她換衣服的時候我都看見了,這是……”
“哎呀,你在説什麼呀,你這孩子,不懂事亂説。”樂樂媽慌張地打斷了樂樂的話,原來樂樂媽一直在旁邊豎着耳朵打算聽聽樂樂的小秘密,沒想到樂樂卻説了這樣的話。
鏡頭那邊樂樂媽無措地漲紅了臉,而鏡頭這邊的我也是萬分尷尬,最後匆忙掛斷了電話,看來今晚上樂樂少不了要上一堂生理課了。不過要細説起來,孩子大了,迴避還真不能少,不然遲早得鬧笑話。
家長別不好意思,孩子的世界很單純,性別教育很有必要
1性別教育別太晚,孩子三歲就可以開始
有很多家長雖然知道和孩子也有“男女授受不親”這麼一説,但是卻不清楚究竟該在孩子幾歲時開始迴避,進行性別教育。一般來説,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能理解男女的差異了,6歲的時候就有了性意識。加上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重,孩子的性別教育千萬別太晚,3歲就可以開始了。
2)性別教育可以幫助孩子保護自己
在百度上隨手搜索“戀童”和“性侵幼兒”等關鍵詞,出來的新聞報道數之不盡,而這些新聞背後都是一個個孩子們血淋淋的悲慘經歷。在這其中,有很多孩子至始至終都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侵犯,也沒有想過要保護自己,原因就是在於家庭性別教育的缺失。
當家長們覺得不好意思和孩子談性別和生理相關的話題時,想一想性別教育的必要性,就會發現這些根本不值一提。而且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他們也不會有過分的想法和行為。
3:性別教育可以幫助寶寶健全人格
影視劇中缺乏男子氣概的“娘娘腔”,遇事不決的“軟弱男”、媽寶男以及大大咧咧的“男人婆”往往是被調侃取樂的對象,其實這樣的人多是在小時候沒有接受到應有的性別教育。因為孩子會本能地模仿父母的行為,如果兒子和母親之間,女兒與父親之間沒有必要的迴避,那麼難免就容易在形成性別意識和人格時有所“跑偏”。雖然如今提倡多元化,這樣性格的人並不該受到歧視,但在現實中也難免會遭受欺負和排擠。
在洗澡、換衣服和睡覺這樣的小事上回避異性孩子其實並不會影響和孩子之間的感情,畢竟和孩子聯繫感情的時間和方式都還有很多,相反,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但要是因為沒回避,缺乏必要的性別教育最後帶來了更沉重的後果,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