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報記者 鄒天著 通訊員 劉福華
擁有2個加工廠、1個公司,安排本地貧困勞動力就業54人,帶動周邊臨時用工近千人……鄧立新經過8年的艱苦奮鬥,實現了從貧困户到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轉身,用頑強不屈、勤勞付出書寫出了別樣的精彩人生。
回鄉創業
鄧立新是金洞管理區鳳凰鄉秧田村村民,2012年以前和妻子一直在福建、廣東一帶打工,一家人過着平凡、簡單的生活。天有不測風雲。2012年,鄧立新的母親被檢查出身患肺癌晚期。屋漏偏遭連夜雨,幾乎同一時間,他的妻子突發心臟病。母親、妻子雙雙住院,看病、吃藥、做手術……多年的積蓄一下子被掏空,還欠下20多萬元債務。鄧立新美好的生活轉瞬跌落至深谷,從衣袋有餘錢變成了當地響噹噹的建檔立卡貧困户。
兩個女兒讀書需要錢,借了的錢要儘快還上……凡此種種,鄧立新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壓力和挑戰,但他是家裏的頂樑柱,從未害怕退縮。“18歲外出打工,在廣東做過電子產品銷售員,在工廠做過流水線員工,什麼苦都挺過來了。” 鄧立新解釋説。
針對家庭的變故,鄧立新慎重思考決定:照顧親人,回鄉創業。
其實,鄧立新早就有了思想準備。早些年他在外打工,每次返鄉過年後回務工地時,都會帶幾瓶家鄉土法釀造的米燒酒給工友們品嚐,受到工友們的熱烈歡迎,不少工友向他打聽是在哪兒買的。鄧立新認為,這是個商機。在扶貧幹部和親朋好友幫扶下,2013年,鄧立新籌集兩萬元資金開辦一家小型大米加工廠,同時釀造土米酒。
配比糯米、粳米,淘洗浸泡,上鍋蒸飯……鄧立新忙得連軸轉。然而,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原來,土法釀造米燒酒全憑經驗,而他經驗不足,不時出現米飯不能很好糖化、米燒酒口感差等情況。“我反覆試驗,浪費了不少不説,心也很累。”鄧立新説。他把每天釀造的感受寫在日記本里,認真比較、揣摩,謙虛地向有經驗的村民請教。終於,米燒酒釀造得心應手,產品供不應求,當年實現銷售收入8萬元。
“‘牛刀小試’成功,我的決心就更堅定了。”鄧立新説。2015年,鄧立新多方籌集資金120萬元新建一座年產20萬斤的米酒生產線,並建酒窖一座及儲存倉庫等,同時擴大加工種類及規模,發展煙筍、臘肉等“土貨”加工,此外還開設網上銷售平台,拓展銷路。2016年,僅在網上銷售平台,米燒酒和臘肉的銷售收入就超過了100萬元。
共同致富
鄧立新回鄉創業成功了,但他的目光也放得更遠了。
“我能致富脱貧,全靠黨的政策扶持、地方黨委政府的幫助。現在要盡己所能,為鄉親們帶來更多的商機和收益,幫助大家擺脱貧困,過上富裕、幸福的新生活。”鄧立新興奮地説。2017年,鄧立新註冊成立屹新土特產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農户”的模式引導當地20户貧困户參與公司產業鏈生產,養殖土豬,種植蔬菜、優質稻等,提供崗位150多個。
如今,鄧立新的竹筍加工廠和秧田村就業扶貧車間就建在該村獅子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旁,固定安排貧困勞動力54人,帶動臨時用工近千人,每年從周邊4個縣區、10餘個鄉鎮收購新鮮竹筍數十萬公斤,經加工的優質成品銷售至全國各地,還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國外市場,2018年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工廠建在了家門口,獅子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0多名村民人人有活幹,日結工資100元左右,不少人順利實現了脱貧“摘帽”,周邊村民的內生動力也被大大激發,個個幹勁十足。
今年4月,金洞竹聚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採取三方合作方式,從江蘇、福建的企業引進資金1200萬元。“開始公司只能對竹筍進行粗加工,竹筍附加價值不夠。引進投資和技術後,公司投入數百萬進行技術革新,建設新的廠房、購進機器設備,準備向竹筍深加工行業進軍。”鄧立新介紹,目前廠房已經改造完成,機器設備正在進行調試,預計下個月就可以投產。
“今年計劃着進一步擴大規模,目前正在籌備二期廠房的建設。二期建成投產後,公司可年加工水煮筍1萬噸,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提供數百個就業崗位。”鄧立新説,今後要繼續壯大竹筍加工產業,帶領鄉親們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