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脱口而出的話,往往傷孩子於無形。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教育孩子這件事,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在這條路上,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例如,不少父母很容易控制不住情緒,脱口而出一些話語,而父母的這種無心之失,對孩子而言卻是“尖刀”。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心理學家胡慎之曾經提過這樣一句話:“語言暴力,就像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上狠狠拉上一道,這些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
其實,它在家庭教育中還是十分常見的,不僅包括家長對孩子的指責,還包含了所有導致孩子心理以及精神受創的行為,都屬於語言暴力的範疇。
研究發現,約有一半以上的兒童,在童年時期遭遇過父母的語言暴力,而且通常都是由於父母情緒不佳,孩子莫名成為遷怒的對象。
長期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小孩,往往有兩種結局:
一是變得自卑懦弱,難以建立自信心;
二是變得乖張叛逆,與父母離心。
無論哪些結局,想必都不是父母願意看到的。
調研:父母經常PUA孩子的幾句話PUA:以愛之名,打着為你好的口號,不斷對你進行打壓、批評、否定等,藉此達到完全控制你的目的。
最初可能多指兩性情感方面,現在也被延伸至職場、親情之間。有研究統計出了,父母經常PUA孩子的幾句話,你説過幾句?
1、“聽我的,準沒錯!”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無論多大,都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所以凡事都喜歡為他們做好決定,讓孩子按着他們規劃好的路線走。
當孩子對此有異議,表達想法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脱口而出“聽我的,準沒錯”,來掐滅孩子希望的小火苗。長此以往,孩子的存在感越來越弱,意見長時間得不到肯定,會變得沒主見,不自信。
2、“你還小,懂啥呢?”
通常,孩子到了5歲之後,其自我意識開始逐漸萌芽,對很多事物都會形成自己的看法,也期望得到眼中權威——父母的肯定。
但是有些父母覺得孩子的想法太過幼稚,都不是對的,於是就脱口而出“你還小,懂啥呢”來搪塞他們。
如果孩子總是從父母那裏得到否定的信息,就可能會對自我產生懷疑,不利於自信心的養成,和積極進取、探索的勇氣。
3、“你怎麼這麼笨呀……”
這句話是不少孩子的夢魘,絕大多數孩子在父母輔導作業的時候,深受過這句話的傷害。
可能父母本意只想説,這道題這麼簡單,你怎麼還不會呢,肯定是沒用心,但是一旦用“你真笨”的方式來表述,就是否定了孩子的所有,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努力父母完全看不到,一文不值,從而喪失自信心,自暴自棄。
4、“你要是能有隔壁小孩一半出息就好了。”
在絕大多數的父母眼中,都認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總會在孩子的面前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而隔壁家的小孩往往就是這個人選。
像幸孕姐小時候,也經常聽媽媽對自己説:“隔壁家的云云成績真不錯,你要是有她的一半就好了。”
而聽到這句話之後,幸孕姐覺得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受打擊,不願再過多多和父母交流,也逐漸疏遠了好朋友云云。
5、“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打斷你的腿!”
這是不少媽媽在極度生氣時候的口頭禪,但往往除了在短時間內有震懾作用之外,只會讓孩子不聽話的情況變本加厲。
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句氣話,不可能付諸於實踐,而孩子也知道父母的這種心理,加上逆反心理被激發,於是往往會和父母對着幹,變得越來越調皮,彼此都不尊重對方,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
父母應當如何教育孩子1、尊重孩子
這是親子之間相處的前提,只有父母願意放下自己長輩的身份,以朋友的心態與孩子交流,尊重他們的想法與表達時,孩子才願意相信父母,從而對他們敞開心扉,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這樣一來,孩子的一舉一動其實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下,但是孩子對此不會太過反感,有利於父母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2、學會聆聽
不少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都缺乏耐心,往往沒聽孩子講完全部的話語,就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們身上,從而做出錯誤的過激反應,讓孩子茫然無措。
因此,父母需要多引導孩子表達,耐心聆聽,並充分理解他們的意思,再給出自己的建議,這樣,能有效避免誤會的發生。
3、有效溝通
有時候,親子之間的爭吵,關係的疏離,往往都是無效溝通所導致的,就是彼此不能正確的理解對方的意思,所以,一定要確保溝通是有效的,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幾大技巧。
- 保持良好的情緒:也就是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避免溝通最後變為自己情緒的宣泄。
- 精準的表達:根據孩子的年齡及理解能力,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 巧妙的説話: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孩子更能理解、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 真誠的讚美:在給孩子讚美鼓勵的時候,拒絕敷衍,一定要發自內心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