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AI藍媒匯(lanmeih001),作者丨黑羊
莆田市郊,那家十幾人的吸管工廠,終於堅持不住,上個月被迫停產了。
解散了部分工人,僅留下幾個人維持剩下的訂單後,工廠經理張然開始為以後的生計做打算。
他不是莆田人,只能算高級打工仔。在莆田這家吸管廠,張然負責的工作無非是接訂單、來料加工、發貨,這家工廠只能生產散裝塑料吸管,供貨國內的一些餐飲企業,技術簡單到匱乏。
大約一年前,張然就意識到只生產塑料吸管會很危險,那時他跑去找老闆,勸説他應該向這個行業的頭部企業靠攏,研發或引進紙質吸管技術。
老闆不同意,理由充分——不少人詬病紙質吸管,不僅喝飲料困難,且作為吸管而言,唯一的功能也成了雞肋。
“這東西不會長久的。”老闆斬釘截鐵。
但淘汰塑料吸管,看起來只是時間的問題。2018年,星巴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推廣紙質吸管,隨後麥當勞等企業也跟進,速度之快有目共睹。
在國內,雖然塑料吸管勉強熬過了2019年,但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對於張然所在的這間小工廠,一隻吸管的成本1分錢左右,財富積累得緩慢低效,一點點風吹草動,就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最終,政策的強制性,加上疫情之中訂單量鋭減帶來的雙重打擊,讓這家企業蒸發掉最後生命力,在餐飲業潰敗之中,一起垮掉了。
張然有時候覺得,自己的現狀就跟那隻塑料吸管差不多——他要逃離這個行業,而塑料吸管的時間也真的不多了。
在8公里外的莆田市區,6月,公交車站廣告牌換上嶄新的麥當勞新杯蓋廣告,上面寫着“為了地球,我不‘管’了”,人們駐足觀看,卻對於替換吸管的杯蓋疑問頗多——用塑料杯蓋替換塑料吸管,真的環保嗎?
莆田市中心,萬達廣場的星巴克店員不厭其煩地告訴顧客:要儘快喝掉飲料,否則紙質吸管時間一長就會不太好用。
星巴克紙質吸管的bug頗多,麥當勞塑料杯蓋換塑料吸管又頻遭質疑“換湯不換藥”。
但不可否認,國際餐飲巨頭對吸管“關注”所掀起的環保浪潮,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在那些小而慵懶的作坊式吸管制造企業頭頂。
現在,這把劍掉了下來。
二“如果沒有提前佈局(生物材料領域),很多小的吸管制造企業就停掉了。”義烏雙童吸管廠創始人樓仲平説。
雙童吸管廠是星巴克早期的供貨商,但從2007年開始,這家吸管廠就已不在星巴克的供貨名單中。樓仲平對此的解釋是,“沒有自身品牌價值。”
2007年,在中國的塑料界還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這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下稱:限塑令)發佈。
幾乎每個人的生活都被這道禁令所影響,塑料行業的佈局悄然改變,在此之後的十二年裏,中國可回收塑料相關企業註冊總量翻了4倍,總數超過300萬家。
雙童從那之前就開始佈局生物材質等吸管制造,並逐步減少塑料吸管的生產線。在當年,這是一個過於超前和冒險的舉動,但到了2018年,當在國際餐飲巨頭帶動的吸管大換血後,這股潮流迅速反映到雙童吸管廠的訂單頁面上,顯現出的數字令人震驚。
2018年5月,雙童可降解吸管的銷售量,比過去十三年的總和,還要多。
訂單和產能不會説謊。一條清晰的訂單路徑可以描述過去幾年生物材質吸管的戲劇性變化:2006年之前,這類吸管佔雙童總訂單量不到1%,十年之後佔1%到2%,2015年之後佔了3%到4%。
2018年一下增長到55%。
如今雙童吸管廠的6個車間,只保留1個生產塑料吸管。
數字的變化,讓早已佈局生物材質的頭部企業感到欣喜,雙童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在百萬級,對於一家僅靠製造吸管存活的企業來説,研發費用雖然高昂,但顯然,雙童與莆田那家殘喘在時代局勢下的小吸管廠,如今天各一方。
而作為全球更換紙質吸管潮流的推動者,星巴克在決定頂住壓力“換管”之前,也與它的吸管供貨商進行了商議,這家企業叫南京鵬力,是一家國有企業。
南京鵬力最早在2016年開始涉足環保材料吸管的研發,也是麥當勞、伊利、蒙牛等企業的老牌吸管供貨商。
其實2018年星巴克倡導禁用塑料吸管時,就已經開始向顧客提供紙質吸管,所以有理由相信,這場轟轟烈烈吸管戰爭,其實2016年在供貨商端,早就悄然打響了。
雖然疫情期間,南京鵬力的國外市場訂單減少了50%以上,紙質吸管的成本也居高不下,但好消息是,紙質吸管相比塑料吸管的利潤基本持平。
但南京鵬力沒有透露星巴克和麥當勞的吸管供貨量,不過一組數字也許能説明問題。
麥當勞中國曾對媒體説,其塑料吸管的年均使用量約400噸;而星巴克在中國地區年消耗塑料吸管也在200噸左右;另一組數據是,2019年全國塑料吸管產量近30000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
這個市場太大了。
三風口在,國內餐飲企業馬上參與進來,也開始不服“管”。
比如喜茶的動作就很快。在北京,喜茶的外賣已全部默認配送紙吸管;在上海,喜茶甚至開了一家“快閃店”,拿丟棄的塑料杯做文章。全場都是醒目的可回收標誌、滿滿的綠植,以及無處不在的環保主題屬性——無時不刻的在告訴客人,中國餐飲企業也在參與全球環保。
供貨端,也有人向南京鵬力這樣的頭部企業發起挑戰。
一位叫陶澤鑫的90後青年開啓了紙質吸管暴富神話。他在今年3月份跟朋友合夥租了一間800平米的廠房,在東莞花了20萬採購三台紙質吸管制作機器,到了4月,陶澤鑫的電商店鋪就開始陸續接到了很多餐飲店的訂單。
之後他擴大生產,招了15個工人,日夜不停的製作紙質吸管。7月1日到10日,10天時間裏,陶澤鑫賺了100萬,這些訂單都是一個星期後開始發貨,為了增加產能,陶澤鑫又去購買了三台機器……
小夥子的“事蹟”被搬到網上,文章的最後發出誘人的提問:面對這個百億商機,你會如何做呢?
但現實的另一面,也表達出製造紙質吸管的水土不服。
一家位於安吉的企業進入紙質吸管領域。然而每吸管都需要用三層紙卷制而成。由於每個客户的需求不一樣,紙張的規格也各不相同,每次生產都需要調試機器。即使能順利完成製作,烘乾又是一個讓不少沒經驗的企業頭疼的難題。
所以這場吸管的戰爭打到今天,根本就不是塑料吸管和紙質吸管的戰爭,而是消費平台之間,供貨企業間的戰爭。
一切看來都是美好的——綠色、環保、可持續、錢,這似乎是一個誰都想進來大賺一筆的市場。但行業內人士卻對不斷增加熱度的吸管秀表達了隱憂。
一位長期從事環保政策研究的學者對此非常擔心:用來製造紙質吸管的紙漿,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生命週期非常長的產品,要從樹林開始,然後製成紙漿、製成紙,這個環節是一個高污染的行業,它的整個全生命週期比塑料耗費的社會資源是遠要多,它無非把下一端的白色污染轉化成上一端的工業污染而已。
他還認為:麥當勞杯蓋替換吸管,是在綁架輿論給自己做嫁衣,棄用傳統吸管採用蓋子+吸嘴的方式反而增加了塑料的消耗量,你説塑料吸管和加吸嘴的塑料杯蓋本質上解決了什麼問題?
這樣的疑問,在C端消費者看來,正是環保背後令人無法捉摸的商家理念。
除了詬病紙質吸管質量堪憂外,也有人在微博上發出耐人尋味的評論:雖然塑料吸管不環保,但好多紙質吸管很容易破損,反而會加重浪費和污染,希望不會像限塑令那樣,現在的塑料袋依然很氾濫。
事到如今,紙質吸管取代塑料吸管的步伐是無法停下了。有關吸管的戰爭看似一片人聲鼎沸,但在各方利益驅使之下,環保事業和莆田那個將要下崗的經理張然一樣,真的能找到出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