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富人獲利還是惠及中下層?特朗普税改引爭論
特朗普税改方案符合誰的利益
特朗普税改方案中的懸空式設計背後,顯現了税改到底會讓富人獲利還是真正惠及中下層的巨大爭論。
9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終於正式公佈外界期待數月的税收改革方案。這標誌着其政策聚焦點總算從“去奧巴馬化”轉入了提振經濟、在數量和質量上持續促進就業的正題上來。
資料圖:美國總統特朗普
隨後,特朗普造訪了位於所謂“鏽蝕帶”邊緣的印第安納州,高調宣傳新計劃的同時直接釋放出兩個信號:這是復興經濟、符合中下層利益的税改,因而也要求民主黨人的支持。
從特朗普公佈的税改計劃看,基本上是基於此前多個版本演進修改的結果。其中,雖然“邊境調節税”不見蹤影,但也保留了國會眾議院共和黨選戰綱領《更好道路》中的税改議程;雖然與特朗普此前多次提到的大幅度削減存在距離,但也繼續堅持了減税的總體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備受關注的個人所得税税率簡化分檔得以體現。不過,雖然保留了原計劃中的三檔,但最低檔從10%漲到了12%,同時不但為國會立法環節預留了增加更高的第四檔的空間,也將各檔次的適用收入範圍的決定權留給了議員們現行討論。
這種懸空式的設計背後,顯現了税改到底會讓富人獲利還是真正惠及中下層的巨大爭論。而在共和黨主導國會兩院的情況下,最終的改革立法也難免會向富人傾斜。
於是,目前的安排其實是將未來可能出現的民意壓力全部傳導給了國會。其實,引發民主黨反對的最低檔浮動,以及事關富人利益的最高檔的存在與否,已經為未來國會山上的驢象拉鋸劃出了場地。
在另外一個關鍵部分――公司税方面,削減目標也從15%折中到20%。
這種改變基本可理解成,在過去數月來所謂“税改六人”即國會兩院共和黨領袖、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以及財政部長和白宮總統經濟委員會主任協調後,令特朗普妥協的結果。或者説,也是維持聯邦財政基本規模和提升營商環境競爭力間的再權衡。
在“邊境調節税”缺位的情況下,公司税的調整被包裝成促使企業迴流的制勝法寶,但在勞動力成本、勞動力技能水平,甚至自然稟賦消耗的限制等一系列因素的牽扯下,這一税收槓桿的調節作用,其實很難説如期而至。
雖然減負、刺激消費能力、激發企業活力等經濟效果仍不明確,但特朗普口中的“一代人一遇”的改革計劃,卻不禁讓人聯想起里根時代和小布什時代的税改。這一系列税改或者減税實踐,足以證明共和黨在這個議題上的經驗。但過去的税改在財政環境和經濟的效果,其實很難為特朗普如今的税改提供太多支撐的藉口。
比如,奉行“供給學派”的里根,雖然通過税改等一系列組合拳把美國帶出了“滯漲”,但其認定的“減税不會帶來赤字”的信條卻在現實中徹底落空。1986年時的美國,也已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再如,小布什時代的減税計劃,事實上是以克林頓時代歷史性盈餘的基礎上才得以推進的,其結果卻是在未見經濟績效的前提下,徹底讓聯邦財政在短短几年內就陷入了赤字低谷。
比較而言,面對當前債台仍高築的美國財政狀況,特朗普所謂改革,無異於是在開啓一場冒險之旅:如果期待中的經濟效果,無法趕在財政壓力前到達終點,這次改革的副作用所殃及的範圍,勢必超過“一代人一遇”。
□刁大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