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辦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兩辦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資料圖:小學學生   駱雲飛 攝

  《意見》指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一批標誌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取得明顯成效,教育公共服務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為13億多人民提供了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為經濟轉型、科技創新、文化繁榮、民生改善、社會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自信不斷增強。

  《意見》指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着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意見》指出,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基本原則是:(一)堅持紮根中國與融通中外相結合。繼承我國優秀教育傳統,立足我國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吸收世界先進辦學治學經驗,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二)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着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針對人民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綜合改革、重點突破,擴大改革受益面,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三)堅持放管服相結合。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把該放的權力堅決放下去,把該管的事項切實管住管好,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四)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加強系統謀劃,注重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做好銜接。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地方和學校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及時將成功經驗上升為制度和政策。

  《意見》指出,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教育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人民羣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緩解,政府依法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有序參與、各方合力推進的格局更加完善,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提供製度支撐。

兩辦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資料圖:全國統一高考    李南軒 攝

  《意見》指出,要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強調要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科學定位德育目標,合理設計德育內容、途徑、方法,使德育層層深入、有機銜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會責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掘各門課程中的德育內涵,加強德育課程、思政課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育德與育心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不斷增強親和力和針對性。用好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體育資源、科技資源、國防資源和企事業單位資源的育人功能,發揮英雄模範人物、名師大家、學術帶頭人等的示範引領作用,挖掘校史校風校訓校歌的教育作用,充分發揮學校黨、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育人功能。加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構建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街道、社區、鎮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培養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具備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的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合作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過集體生活,學會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遵守、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培養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培養職業能力,引導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樹立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踐行知行合一,積極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要建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切實加強和改進體育,改變美育薄弱局面,深入開展勞動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國防教育。

  《意見》指出,要創新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強調要鼓勵多種形式辦園,有效推進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理順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園體制,建立健全國務院領導、省市統籌、以縣為主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省市兩級政府要加強統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落實縣級政府主體責任,充分發揮鄉鎮政府的作用。以縣域為單位制定幼兒園總體佈局規劃,新建、改擴建一批普惠性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面向大眾、收費合理、質量合格的普惠性服務。要加強科學保教,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合理安排幼兒生活作息。加強幼兒園質量監管,規範辦園行為。

  《意見》指出,要完善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體制機制。強調要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係。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手段,改革學生評價方式。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外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開展教學,合理設計學生作業內容與時間,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建立健全課後服務制度,鼓勵各地各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家長需求,探索實行彈性離校時間,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後服務。改善家庭教育,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鍛鍊和休息時間。規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嚴格辦學資質審查,規範培訓範圍和內容。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發展、人人皆可成才、終身學習等科學教育理念。要着力解決義務教育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統一城鄉學校建設標準、城鄉教師編制標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加快建立義務教育學校國家基本裝備標準。實施消除大班額計劃。切實改變農村和貧困地區教育薄弱面貌,着力提升鄉村教育質量。要多措並舉化解擇校難題。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教師資源的統籌安排,實現縣域優質資源共享。改進管理模式,試行學區化管理,探索集團化辦學,採取委託管理、強校帶弱校、學校聯盟、九年一貫制等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完善入學制度,統籌設計小學入學、小升初、高中招生辦法。

  《意見》指出,要完善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體制機制。強調要健全德技並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着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堅持學中做、做中學,推動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教學標準,創新教學方式,改善實訓條件,加強和改進公共基礎課教學,嚴格教學管理。大力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的能力。要改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健全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體制機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需求對接。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評價和服務作用,支持行業組織推進校企合作、發佈人才需求信息、參與教育教學、開展人才質量評價。明確企事業單位承擔學生社會實踐和實習實訓的職責義務和鼓勵政策。

兩辦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資料圖:高校新生軍訓。

  《意見》指出,要健全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體制機制。強調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高等學校要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要探索適應自身特點的培養模式,着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課程體系,加強教材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完善學分制,實施靈活的學習制度,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深入推進協同育人,促進協同培養人才制度化。要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堅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大力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活動,完善創新平台體系,建設相對穩定的高等學校基本科研隊伍,深化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支持力度,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構建中國特色的學術標準和學術評價體系。加強高等學校智庫建設,推進高等學校開展前瞻性、政策性研究,積極參與決策諮詢。全面推進科研評價機制改革,加強學術道德建設。要完善依法自主辦學機制。依法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要改進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研究制定高等學校分類設置標準,制定分類管理辦法,促進高等學校科學定位、差異化發展,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意見》指出,要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穩妥推進高考改革;要完善民族教育加快發展機制,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大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支持力度;要完善特殊教育融合發展機制,改進特殊教育育人方式,強化隨班就讀,建立健全融合教育評價、督導檢查和支持保障制度;要健全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健全財政、土地、登記、收費等方面支持民辦學校發展的相關政策,健全監管機制;要以拓寬知識、提升能力和豐富生活為導向,健全促進終身學習的制度體系。

  《意見》指出,要創新教師管理制度。強調要健全加強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要改進各級各類教師管理機制。落實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嚴格中小學教師資格准入,健全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學校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改進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管理制度。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鄉鎮工作補貼,以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完善老少邊窮島等貧困艱苦地區教師待遇政策,依據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做到越往基層、越往艱苦地區補助水平越高。進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師工資保障機制和職業院校內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擴大高等學校收入分配自主權。

兩辦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資料圖:教師給學生講解數學題。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意見》指出,要健全教育投入機制。強調要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合理劃分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明確支出責任分擔方式,依法落實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健全各級教育預算撥款制度和投入機制,合理確定並適時提高相關撥款標準和投入水平,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一般不低於4%,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各地應結合實際制定出台公辦幼兒園、普通高中生均撥款或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逐步健全各級各類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使用,堅持向老少邊窮島地區傾斜,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傾斜,向薄弱環節、關鍵領域傾斜。要完善教育轉移支付制度,合理安排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加大省級統籌力度。要加強經費監管,確保使用規範安全,提高經費使用效益。要完善學生資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教育全覆蓋、獎助貸勤補免多元化的學生資助制度體系。完善國家獎學金、助學金政策,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機制,提高資助精準度。

  《意見》指出,要健全教育宏觀管理體制。強調要完善教育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完善學校辦學條件標準。要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建立貫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制度,建立標準健全、目標分層、多級評價、多元參與、學段完整的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增強評價的專業性、獨立性和客觀性。要完善教育督導體制,促進教育督導機構獨立行使職能,落實督導評估、檢查驗收、質量監測的法定職責,完善督學管理制度,提高督學履職水平,依法加強對地方各級政府的督導,依法加強對學校規範辦學的督導,強化督導結果運用。要完善教育立法和實施機制,提升教育法治化水平。要提高管理部門服務效能,建立和規範信息公開制度。

  《意見》最後強調,要做好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組織實施。要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黨管辦學方向、黨管改革,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要完善推動教育改革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教育改革統籌決策、研究諮詢、分工落實、督查督辦、總結推廣的改革工作鏈條,充分發揮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統籌謀劃職能,充分發揮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的作用,完善省級教育改革領導體制。健全教育改革的試點、容錯、督查、推廣機制。加強教育改革幹部隊伍建設,配齊配強教育改革力量,確保各項改革舉措有謀劃、有部署、有落實、有成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939 字。

轉載請註明: 兩辦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