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綠色發展,換來金山銀山

十五年,綠色發展,換來金山銀山

浙江安吉

竹林鋪成致富路

本報記者竇瀚洋

浙江省安吉縣杭垓鎮的竹林一片翠綠,微風吹過,沙沙的竹葉聲夾雜着不絕於耳的蟬鳴。

在浙江永裕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王傑身着綠色工作服,正盯着大型擠出機的作業參數認真記錄。“車間共有8台擠出機,負責完成公司主打產品SPC地板的第一道工序,質量方面馬虎不得!”

王傑今年36歲,打小在竹林里長大,親眼見證了父親畢正華從事篾匠工作的不易。“父親一直希望我遠離毛竹。我看着辛勞的父親,心裏想,難道竹子只能賣‘白菜價’嗎?”

2005年,王傑考取了義烏一所職業技術院校,不過,家裏實在負擔不起學費,他只好年紀輕輕就進了工廠。沒想到,這一干就是15年。

雖然錯失了讀書機會,但靠着一股不怕苦、肯鑽研的狠勁兒,王傑從最初的精刨機維修工,一步步成長為竹製品加工機械維修方面的行家裏手。只要廠裏一來新設備,他總能第一時間搞明白。

“剛進公司時,大部分工序都要人工操作。現在,車間裏見不到幾個員工,都是機器在運轉。”指着車間,王傑介紹,“擠出車間有14條全自動流水線,在滿負荷狀態下,一天能生產近2萬平方米的擠出材料。”

隨着生意越做越大,永裕家居的員工隊伍壯大到1000多人,王傑也成了一名中層管理人員,負責擠出車間的日常管理和質量把控。

“想想都很奇妙,過去只有廉價的竹蓆、竹籃和竹匾,現在生產出了高附加值的竹地板、竹傢俱和竹裝飾材料。”王傑説,技術進步讓毛竹利用率從30%提高到了75%,產品遠銷海外,成了安吉高質量發展的一張“名片”。

毛竹賣得更遠更貴,也造福了一方百姓。如今在安吉,像王傑一樣從事竹產業相關工作的有近6萬人,全縣竹業企業超過1300家。

“我現在每個月工資有1萬多元。前段時間剛在鎮上買了新房,年底前打算結婚了。”王傑喜笑顏開地説,“靠着漫山遍野的毛竹,以前父輩們只夠勉強餬口,如今卻鋪出了我們的‘致富路’。”

燥熱的氣温與起伏的蟬鳴,擾不亂車間裏的期待與幹勁。這個小鎮的發展故事,還在流暢地書寫着。

山西右玉

沙棘長出致富果

本報記者喬棟

一大早,王興文的電話響起來,裏頭的聲音很興奮:“楊千河鄉昨晚下了一場大雨,趕緊開工!”

山西省右玉縣靠近毛烏素沙漠邊緣,歷史上一直乾旱少雨。沒水難植綠,王興文所在的農昌脱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一直等着一場大雨再開工。聽到消息,他一骨碌爬起來,一邊打電話招呼社員,一邊坐進了車裏。

植綠對王興文來説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我就跟着父親扛着鋤頭上山。那會兒力氣小,只能拿個小桶抬水,或者幫着扛苗。”王興文説。

車行駛在鄉路上,擋風玻璃上的雨水噼裏啪啦。“今年上半年雨水少,合作社承攬的綠化任務又都是在荒山上。只能拉水車上去,有時候水車都開不上去,只能人工搬桶上山。”王興文説。

與父親王虎林不同,年輕一代的植樹造林更有規劃和組織。“合作社有20個人,其中12個是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户。”王興文説:“這幾年,我們更重視經濟林和生態林搭配種植。”

綠化不只是“扮綠”,還要向“金山銀山”發展。“去年,帶枝條的沙棘每斤能賣到7毛到1塊錢,一到9、10月份,漫山遍野都是‘黃果果’。”右玉沙棘研究會負責人曹滿説,目前右玉的沙棘林面積接近30萬畝,12家沙棘加工企業每年加工沙棘果7000多噸,產值加起來達2億元。

一場雨讓上山的路變得濕滑。等到了半山腰,王興文看到社員李樹全等人已經開工了。省了澆水的工夫,剛打濕的泥土,剷起來很方便,除草、打坑、栽苗、蹲苗,十幾個人賣力地幹了起來。

細細的沙棘苗,混在雜草中顫悠悠地搖晃。“沙棘苗耐寒耐旱,每年只需要給它除除草,過兩年就長得連成一片。”60歲的李樹全如今在合作社打工,“離得近不説,每年幹5個月,一天就能有130塊錢的收入。”

這幾年,王興文等人已綠化2萬多畝荒山荒坡或退耕還林地,其中有一半種的是沙棘林。“對於貧困羣眾來説,加入合作社,除了管護收入,還能享受到農業產業化帶來的好處,這才是綠水青山的真正紅利。”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雲龍説。

貴州黔西

山水繪就致富畫

本報記者程煥

白T恤、牛仔褲、運動鞋和綁紮整齊的馬尾辮,在貴州黔西縣中建鄉營盤村見到古尋時,她正挎着籃子在菜地裏摘豆角,乍一看,還以為是回家過暑假的大學生。只不過,大學畢業3年的古尋,如今已是民宿小老闆了。

古尋是古鳳岐的孫女,1998年縣裏開始試點退耕還林時,她剛剛3歲,差不多跟新種的樹苗一起長大。“只有一條小土路通往村外,出趟門要翻山越嶺,去鎮上就算出遠門了。”古尋對當年家鄉落後的面貌印象深刻。

從小就憧憬大山外世界的古尋,考進了省城的一所大學,畢業後在貴陽一家幼兒園上班。此時,村裏已是綠樹成蔭。更可喜的是,一條高速公路通到了古尋的家門口。

依託交通條件的改善,中建鄉通過招商引資打造的主題漂流景區開始營業。憑藉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和驚險刺激的遊玩體驗,營盤村很快就成了網紅旅遊地。

看到家鄉變為景區,古尋的父親古國昌心動不已,他拿出存款,又從銀行貸了筆款,將老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客棧建好後,古國昌才發現,自己並不清楚客人喜歡什麼。

“遊客就是衝着原生態來的,方方面面都要體現山村特色,不能複製酒店那一套。”2018年,古尋回村接手生意,她決定讓民宿變得更“土氣”。

把爺爺用過的石磨等老物件找出來,擺在院子各個角落;用竹子和茅草搭建涼棚,在林子底下準備了吊牀,儘量滿足客人和大自然接觸的願望。古尋對家裏的菜品也做了改良,食材大多是就地取材,她想讓客人吃到最地道的農家菜。

這一招果然奏效,可口的飯菜、別緻的客房讓不少來村裏漂流的遊客願意專程到古尋家歇上一晚。“生意最好的時候,13間房都不夠住,一個月能賺三四萬元。”古尋還在民宿裏張貼一個二維碼,只要客人們用手機一掃,還能順手把村裏的特產帶回家。

今年,古尋把在貴陽開火鍋店的丈夫叫回村,兩口子把村裏能歌善舞的老鄉召集過來,又在院子裏架起了仿真篝火,每隔一段時間就策劃一個主題晚會。“這片林子就是搖錢樹,我們既要發展更要保護。致富的日子,還在後頭。”古尋説。

圖片説明:

圖①:浙江安吉縣餘村“兩山”石碑。

石紅巖攝(人民視覺)

圖②:7月28日,貴州省黔西縣甘棠鎮大寨村聖女果種植壩區,村民採摘聖女果。

史開心攝(影像中國)

圖③:浙江安吉縣餘村的美麗風貌。

項飛攝(影像中國)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農業科學院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3日 11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58 字。

轉載請註明: 十五年,綠色發展,換來金山銀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