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50年前就能空戰?F-4輸給“火蜂”,美軍高層迅速封印一切
近日,美國空軍宣佈了一項試驗計劃,明年將安排一架戰鬥機與一架無人機進行空戰對決。此舉再次激發了“無人機能否與戰鬥機空戰”的長期爭論。事實上,無人機的空戰潛力被人類大大低估了,美國海軍在50年前就作過同樣測試,無人機當時就擊敗了有人駕駛的戰鬥機。
50年前,進行測試的無人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BQM-34“火蜂”無人機。這種無人機多次在中國境內被地空導彈和戰鬥機擊落,但多數人卻沒有認識到“火蜂”實際上具有空戰實力。
“火蜂”的一次改進,打開了無人機全新天地
BQM-34“火蜂”無人機,在1951年首次試飛,由美國三軍聯合支持研製。早期的“火蜂”只是作為靶機,由於該機性能出色,價格低廉,很快就發展出了執行偵察、氣象探測等等不用任務的型號,包括147型、234型、255型和259型等系列,外形各有不同,其中以147型系列“閃電蟲”的發展譜系最為複雜。
1965年,美軍又發展出超音速的166型“火蜂II”,仍沿用了BQM-34的編號,包括BQM-34E、F、T型等。到1986年1月,“火蜂”系列各型共生產了6400多架。這款無人機一直服役到了21世紀,甚至參加了入侵伊拉克的戰爭,資格可謂是很老了。
“火蜂”主要通過C-130“大力神”在空中投放,也可使用SH-3“海王”直升機等平台投放或從地面用火箭發射,任務完成後則用降落傘回收。早期型的BQM-34A“火蜂”,全重1134千克,採用一台J69渦噴發動機,最大速度111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1281公里。最大升限超過18000米。
“火蜂”最成功的軍事用途,就是擔當無人偵察機,在1960-1970年代的東亞地區非常活躍。鑑於這種無人機的成功應用,美國軍方開始追求“火蜂”更多的軍事潛力。其中一項,就是改進為一種“複雜”的靶機,能夠像真正的戰鬥機一樣進行空中機動和規避。
為此,生產“火蜂”的瑞安公司對其進行了升級,改進了“火蜂”的一系列設計特別是控制系統,使無人機能夠進行大角度轉彎和垂直機動。萬萬想不到的是,“火蜂”經此改進,竟然為軍用無人機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天地!
TOPGUN突發奇想,讓“鬼怪”與“火蜂”進行空中對決
完成了機動性改進的“火蜂”,原本是充當一種更先進的靶機。但是,當時美國海軍戰鬥機學院(即TOPGUN的母校)校長約翰·史密斯,卻對這種新型“火蜂”發生了興趣,突發奇想要體驗一把“無人機空戰”。瑞安公司的工程師布魯斯·傑克遜響應了這個挑戰,拿出最新改進的“火蜂”無人機參加了空戰試驗。
1971年5月10日,美國海軍戰鬥機學院的畢業典禮當天,無人機空戰試驗正式展開。海軍戰鬥機學院出動了兩架F-4“鬼怪”戰鬥機,其中一架由校長約翰·史密斯親自駕駛,每架都按照實戰掛載了空空導彈。改進型“火蜂”則由海軍空戰教練約翰·皮岑進行遠程控制。
空戰試驗正式展開後,史密斯校長駕駛的“鬼怪”戰鬥機很快捕捉到了“火蜂”。在無線電通話中,史密斯校長髮出了“呔嗬!已離開左翼!”意思是左翼導彈鎖定目標後發射了出去。但是,約翰·皮岑控制的“火蜂”竟然在史密斯面前突然進行了一個急轉彎,輕鬆擺脱了導彈的鎖定。
隨後,史密斯在無線電中呼叫道:“它像媽媽一樣轉過來了!”。隨後,史密斯校長失去了對“火蜂”的目視跟蹤。“火蜂”以極大的過載繞了一圈,一下子咬住了史密斯座機的尾巴。
由於“火蜂”是無人機,因此能夠長時間進行6G的大過載轉彎,如果是人類駕駛員,拉這麼長時間的大過載將會導致昏厥。換句話説,當時“火蜂”在12秒內高速調轉了180度,以當時最先進戰鬥機都達不到的高機動性,緊緊咬住了史密斯的“鬼怪”戰機。只不過,參加試驗的“火蜂”是沒有武裝的,而且當時的“火蜂”也不具備搭載武器的有效載荷。
這次試驗持續了很長時間,兩架“鬼怪”戰鬥機徒勞地與“火蜂”進行着纏鬥,相同場景一次又一次的發生:儘管“鬼怪”多次咬住“火蜂”的機尾,但根本無法在射擊位置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使空空導彈有效鎖定住目標。兩架“鬼怪”先後發射了兩枚雷達半主動制導的AIM-7“麻雀”導彈和兩枚紅外跟蹤的“響尾蛇”導彈,但無一命中“火蜂”。
試驗結束後,史密斯校長給改進型“火蜂”做出了高度評價,他對瑞安公司的工程師傑克遜説:“你們造了一架非常好的無人機。”史密斯認為,如果“火蜂”能夠攜帶武器,那麼肯定能輕鬆擊落兩架“鬼怪”戰鬥機。
美軍高層強行隱瞞真相,無人戰鬥機被停滯了半世紀
1971年的“無人機空戰”試驗,展現了無人機發展為無人戰機的廣闊前景。為此,美國海軍戰鬥機學院呼籲,將這種改進型無人機發展為空戰訓練的工具,可以有效提升美國海軍飛行員的訓練質量。瑞安公司的設計師們也大為振奮,摩拳擦掌準備開發更先進的無人機型號,為進一步發展“無人戰鬥機”進行更多開發和試驗。
但是,美國軍方高層卻不這麼想。瑞安公司和美國海軍戰鬥機學院的報告,反而讓他們產生了“恐慌”。
瑞安公司提出了極具前瞻性的展望——“未來可操作的遙控飛行器技術,將可以讓戰鬥機飛行員坐在後方的控制枱,遠程駕駛無人飛機進行戰鬥。”這種超越時代的想法,讓1970年代保守的美國軍方望而卻步。
美國海軍高層,以“使用無人機進行空戰訓練過於複雜”為由,拒絕了海軍飛行員學院的要求,從而也拒絕了瑞安公司設計師們雄心勃勃的後續計劃。
瑞安公司設計團隊非常失望,他們認為,現在的“火蜂”只是機體太小,無法安裝武器。如果他們能夠設計出更大更新的無人機,那麼就能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一款真正能進行空戰的無人機平台。這種無人戰機,不僅可以作為美軍飛行員的訓練對象,未來還將發展為劃時代的新式武器。
在美國軍方的操作下,“鬼怪”與“火蜂”的這次空戰記錄從公開資料中被刪除了,這場本應該創造歷史的事件卻被歷史所遺忘。假設一下,如果50年前五角大樓就早早接納了“無人戰鬥機”,今天我們所書寫的戰鬥機發展史將截然不同!
歷史的一些額外記錄也令人玩味,“火蜂”在戰場上作為無武裝的無人偵察機,卻意外獲得了“米格機殺手”的稱號!
“火蜂”和它的改進型“閃電蟲”執行了大約3000多次偵察中國和越南北部的軍事任務。由於“火蜂”機體小,而且飛行升限很高(超過18000米),令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戰鬥機都很難擊落它們。而且18000米的飛行升限超過了米格-17和米格-19的極限,再加上飛行中的“火蜂”可以做出突然的機動動作,因此這兩款戰鬥機在攔截“火蜂”無人機的時候,經常陷入高空失速或燃料耗盡的危險,因此屢屢發生未能擊落“火蜂”反而導致自己墜機的事故。為此,北越的米格機出現了不少損失,從而造就了“火蜂”的“米格殺手”稱號。
美國軍方阻止無人戰鬥機的出現,害怕的是什麼?
儘管“火蜂”和“閃電蟲”的偵察任務執行得非常出色,但實戰中也被擊落過很多架。由於一次意外的情況(可能是D-21高速無人機的失蹤),美軍的無人機偵察活動在1975年幾乎全部終止。此後,美國空中偵察任務全部改為有人飛機,其中主要是U-2偵察機。直到上世紀90年代MQ-1“捕食者”出現後,無人機才重新在戰場上活躍起來。
事實上,BQM-34“火蜂”至今仍在服役,只不過瑞安公司已經被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兼併。而且,“火蜂”值得驕傲的空中偵察用途也已經消失,全部都被降級為常規的靶機,作為防空武器和戰鬥機的打靶目標。
但是,被隱瞞了空戰試驗記錄的“火蜂”,在充當靶機的時候仍然常常給戰鬥機造成尷尬。“火蜂”原本由地面操作員控制,但新世紀以後開始逐步引入人工智能控制。新改進的“火蜂”靶機,給美軍戰鬥機飛行員以深刻印象,儘管戰鬥機已經升級為三代和四代,導彈武器也更加先進,但這種無人機仍然保持着“難以取得致命一擊”和“長時間才能擊落”的口碑。
為什麼無人機的應用在美軍內部長期被壓制,難以升格為“無人戰鬥機”?這已經成為一個無法被公開的歷史謎團,但是答案也並非難以解釋。很多美國海空軍飛行員從自己的角度,就解釋過這個問題,而且答案非常一致——美軍一些高級官員本身就是前戰鬥飛行員,就像任何看到自己工作被機器接管的人一樣,他們很難對無人機產生好感。
這種偏見,甚至影響到了美國的影視劇。無人機進行空戰的情節,在美國電影裏幾乎成為一種禁忌,只有2005年的《絕密飛行》曾將無人機空戰當作主要內容,但此後類似作品卻少而又少。
著名電影《TOPGUN》的續集,原本計劃將人類飛行員與無人機的空戰作為劇本壓軸戲,體現“時代的特點”,但這個劇情最終被砍掉。該片導演約瑟夫·科辛斯基公開表示:“就我個人而言,我永遠不想看一部關於無人機的電影!”
從這個側面角度,也能夠看出一些美軍高層乃至於社會輿論對無人戰機的“鴕鳥”式看法。
然而,時代的腳步是無法阻擋的。儘管無人戰機的歷史被推遲了近半個世紀,但軍用無人機的發展勢頭已經全面拉開,包括攻擊型無人機、“忠誠僚機”乃至於無人戰鬥機都已經成為現實,或者即將成為現實。(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