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節選自《水滸傳》的名篇,不僅成為了影視、戲曲的“常青“橋段,也成為中國中學生的必讀名篇。
不可否認,武松打虎的確精彩,
也是正是因為太精彩了,從而使《武松打虎》片面化,完美化,
忽視了武松打虎是被動的過程,武松成為英雄同樣也是被動的過程。
武松為何打虎呢?
因為武松去陽穀縣找他的親哥哥武大,清河縣的景陽岡是武松的必經之路。
一年前,陽穀縣的武松因為醉酒打死縣裏的衙役,潛逃在外。一年後,武松打聽到,被自己毆打的衙役並沒有死,而是暈了過去,武松決定回陽穀縣找自己的哥哥。
自幼父母雙亡的武松,武大郎是他唯一的親人,也是把他養大的至親。武松可以拋棄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不會拋棄自己的親哥哥武大郎。
途徑景陽岡的時候,喝了點酒的武松老毛病又犯了。原來喝了酒的武松喜歡尋釁滋事。《水滸傳》的原話為:
吃醉了酒,性氣剛,莊客有些管照不到處,他便要下拳打他們。
行為豁達的柴進為何慢待武松?還不是因為武松酒後尋釁滋事的壞毛病。武松為何潛逃在外?同樣是因為武松在谷陽縣打暈了衙役。武松無事生非,鬧事的品性在“三碗不過崗”的酒店同樣暴露無遺。
酒家對於一般客人的建議就是三碗,因為酒雖然是自釀的白酒,但是後勁比較大。
酒家建議喝三碗同樣是酒家的善良之舉,如果換做其他酒家,巴不得多喝呢?不僅可以增加自己酒店的銷量,多賺錢,而且可以還可以利用崗下酒店的特殊性,乾點黑活,類似孫二孃的店。
景陽岡酒家並沒有這樣做。
當武松喝完三碗的時候,店家便不許武松不喝酒。可是呢?武松則不依不饒,一方面説自己沒有醉,要酒喝,如果不給就砸店,另一方面懷疑酒家惦記自己的財物。
即便是後來第一次看到警示的時候,武松的第一反應同樣是“酒家詭詐”,説出“我卻怕什麼鳥”的話,而不是酒家為行路的客商着想,為武松着想。
第二次看就有官府印章的警告的時候,武松怕了。
武松才相信景陽岡真的有老虎,武松害怕了。但是,他轉念一想,如果他回去的話,有可能會被酒家恥笑,他便硬着頭皮往前走了,此時此刻他的目的也只是去“看看“老虎,並沒有説要打死老虎。
打老虎是因為他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了,因為“那大蟲又飢又渴“。老虎要拿武松填飽肚子,如果武松不奮力反抗的話,只能成為打虎的晚餐。如同《水滸傳》中的李逵殺老虎是一樣的。
其本質是泄憤,而不是為民除害。
武松則是自保,順利過崗。結果打死了老虎,遇到了獵户,自己成為了打虎的好漢,自始至終,施耐庵先生對於武松的評價都是。武大郎把武松帶回自己家的時候,潘金蓮對於武松的評價同樣是好漢。
那婦人道:“奴家也聽得説到,有個打虎的好漢,迎到縣前……原來卻是叔叔
那麼,被動打虎的武松為何會成為英雄呢?那是因為今天的很多作品把武松打虎主動化了,認為武松打虎是主動的為民除害的過程。加之,潘金蓮和西門慶鴆殺了武大郎,武松不顧一切為兄報仇的壯舉,武松需要被樹立為典型,那麼打虎的武松自然是英雄。
武松因為“性氣剛“喝酒鬧事的事情則不被提起,
武松喝酒打暈陽穀縣衙役的事情則被掩飾。
留下來的武松是浩然正氣,為名除害的大英雄本色。
武松不堪的一面其實和武大郎一模一樣。
每日牽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只是一味吃酒,着緊處卻是錐鈀也不動。
只不過武大郎身高不足三寸,除了喝爛酒、賣炊餅,一無是處,而武松則不同,身高七尺,力有千百斤,自然需要樹立為典型。不是武松打虎太英雄,而是社會武松一個典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