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的“造夢人”

黃河岸邊的“造夢人”
  □ 本報記者 劉小宇

  “古曲峪賽如蘇州,一水衝成乾溝”,前曲峪村地處臨縣西北邊陲,也被稱為西首裏,離城甚遠,既無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可言,又無豐富的地表、地礦資源可開發利用。曾經,談起西首,談起曲峪,總有些令人慾往而生愁。

  驅車前行的路上,聽着當地的人文歷史,翻過鐘鼓山,來到前曲峪村。穿過一條寧靜幽然的巷子,頓覺一片豁然開朗。鬱鬱葱葱的棗林裏熱鬧異常,雞叫聲、鳥叫聲、鵝叫聲還有牛兒的鈴鐺聲不斷從林中傳出,只見雞羣在林下覓食,見人走來,便四處亂竄,抬頭一看,還有些雞站在棗樹枝上悠閒地抓蟲子……令人愜意的田園風光和村民們飽滿的笑容共同描繪了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

  昔日舊村莊,搖身一變“桃花源”。這一切,都要從呂梁實驗中學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薛波的到來説起……

  從“校園”到“田園”

  儒雅隨和、文質彬彬是薛波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浸染杏壇二十餘載,初次接觸扶貧工作,也曾令他感到茫然。

  “2018年,校領導找我談話,想要我去駐村當扶貧隊長,當時毫不猶豫地接下‘軍令狀’。但這份‘軍令狀’是沉重的、迷茫的、忐忑的,但更是承載希望的。”那年10月,薛波帶着沉甸甸的使命,來到前曲峪村。

  “選派之初,我也瞭解了一下村裏的大概情況。可當我真正來到這裏,情況超出我的想象,看着地上爛掉的紅棗,村民的艱苦生活和無奈的眼神,頓時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提起駐村第一天,薛波記憶猶新。

  的確,近年來由於氣候原因,每年到紅棗成熟時節便陰雨連綿,成千上萬的紅棗黴爛,導致市場不景氣,百姓失去信心,棗林撂荒。

  那個冬天,薛波反覆地走遍村裏的每個角角落落、溝溝坎坎,村子旁黃河岸邊的灘地上也留下無數個焦灼的足跡,只為尋找一個“出路”。

  “有一天我站在辦公場所的圍牆前,靜靜地看着大門口的棗樹,卻突然有了些想法。”帶着一絲模糊的設想,薛波穿過棗林,重新來到黃河邊,“十里長灘生曲峪,一片林,一片灘,一條河,一座山,一條路(沿黃公路),這是建設美麗鄉村得天獨厚的優勢啊!”

  找到“方向”了,接下來怎麼規劃?對於農村工作,從事教育工作的薛波畢竟還是個“門外漢”,但愛學習、愛鑽研是他最大的特點。

  “那些日子,我天天翻資料,上網學習,四處請教專家教授,還跑到河北、浙江、鄭州、忻州等地方實地查看……結合我們村的實際,在與第一書記、其他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支兩委班子反覆論證後,在2018年底確立了以產業脱貧為抓手的集‘棗林下柴雞養殖產業+棗林下肉牛養殖產業+棗林下蚯蚓養殖產業+黃河鯉魚養殖產業+果蔬採摘園產業’為一體的前曲峪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的林下經濟發展思路。這個思路的核心就是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棗農變股東,通過‘集體+合作社+農户’的發展模式帶動全村走上脱貧致富之路。”薛波説。

  從“獨角戲”到“大合唱“

  定好盤子、理清路子,接下來就是要幹出樣子。按照規劃,第一步要先落實棗林下柴雞養殖產業,第一期需籌總股金18萬元,每股500元,共設360股。

  2019年春天,一封長達7頁的信出現在村裏的牆上,圖文並茂,有理有據,號召村民入股。“大家好,我是駐咱村裏的工作隊隊長薛波……目前規劃的遠景藍圖是……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不是等來的、要來的,積極行動起來吧!”然而,剃頭挑子一頭熱,首次號召失敗了,沒有人來詢問入股的事。

  薛波看着精心修改了好多次的信,有些失落。後來通過召開三次全體黨員會議、兩次全體村民會議後,他了解到,村民不願意入股的主要原因是擔心自己入股的股金打了水漂。

  面對村民的質疑,薛波一次次深入村民家中,田間地頭為大家講政策,談發展,還想了個“硬辦法”。“賺了的錢,全部歸入股村民所有,如果賠了,我來兜底,保證股民零風險,不損害股民一絲一毫利益。”在全體村民大會上,薛波拿着《關於鼓勵臨縣曲峪鎮前曲峪村村民入股棗林地散養雞項目的兜底協議》做了擲地有聲的承諾。

  薛波的真誠和擔當贏得了村民的信任。當天,村民賀志生拿着現金第一個跑到辦公室:“薛隊長,我要入四股,我相信你!”接着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村民們紛紛前來籤合同入股。最終全村147户村民用資金和棗林地入股,村集體用工作隊為村裏爭取的扶貧資金入股,總股金達到51萬元,成立了全體村民和全體貧困户參股的呂梁曲峪美麗鄉村田園開發有限公司。

  地方有了,資金也有了,村民盼着土地生金,而薛波他們也盼着大展身手。“我一天都不願多等,趕緊帶首村主任開上車去河北贊皇縣訂了5000只種雞苗。”説這句話時,薛波的眼睛裏仍然是放光的。2019年4月底,佔地20畝的紅棗林下柴雞養殖基地建成了。

  為提高產品品質,豐富養殖種類,雞場又養殖了蚯蚓,引進了14頭西蒙塔爾牛,形成了利用牛糞繁殖蚯蚓,柴雞吃蚯蚓,柴雞為棗樹捉蟲,雞糞給棗樹供養分的產業鏈,紅棗林柴雞養殖產業不僅大大降低養殖成本,而且提高了棗樹質量,雞蛋附加值,形成了林下經濟種養殖產業鏈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據薛波介紹,整個產業可以節約成本7萬元/年。

  薛波鏟開一旁的牛糞堆,露出密密麻麻蠕動的蚯蚓,雞羣立刻“咕咕咕”地呼朋引伴圍過來,“我們的雞吃的是‘玉米+麥麩+穀糠+紅棗+苜蓿草’的優質高營養養雞飼料,每週還有兩次蚯蚓‘自助餐’,下的蛋不僅色、香、味俱全,且營養豐富,在市場上頗受歡迎”。薛波自豪地説。

  從“給路子”到“掙票子”

  “你的錢到賬了沒?”這句話成了最近前曲峪村村民見面寒暄的“流行語”。村民所説的“錢”,是指呂梁曲峪美麗鄉村田園開發有限公司股東首次分紅。

  村民賀潤平説:“我去年一共入了四股兩千元,,現在就分紅1千元了,這就見到利啦。”55歲的貧困户劉秋平之前一直以打零工為主,看到村裏發展林下養雞產業,便跟老伴入了20股,按照協議,2020年可獲得分紅收入5000元。更令他高興的是,由於人勤可靠,經過股東大會選舉,他一躍成為了公司的經理。

  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棗農變股東,村集體加合作社加農户的發展模式,大大激發了羣眾參股發展林下經濟的內生動力,去年村裏光靠養殖柴雞就收入近12萬元。

  推開一個雞舍門,只見一名員工正打開自來水開關給雞的飲水器裏添水,雞羣爭先恐後前去飲水。這名員工介紹,她叫高玉蓮,平時的日常工作就是給雞投食、添水、進行觀察。高玉蓮夫婦是前曲峪村的村民,原本在陝西務工,聽説村裏辦了養雞場,憑着養雞技術回家當上了飼養員,“在自己家門口掙錢更舒坦,一個人能掙兩千多元,一年下來兩口子能掙五萬多,生活也能過很好了。”

  產好蛋、賣得出是雞場發展的關鍵,為了讓柴雞蛋飛出大山,工作隊不斷摸索,形成了多渠道的銷售模式。薛波:“第一種模式就是認養雞的模式;第二種模式就是通過直播平台銷售雞蛋;第三種是通過工作隊、第一書記、周圍朋友等資源進行推廣;第四是深入各大單位和社區進行宣傳售賣。”

  “目前公司產值達54萬元,柴雞養殖基地的雞蛋銷售總額突破10萬元,肉牛養殖通過繁殖,到2021年6月,數量可達40頭,10畝黃河鯉魚產業正在加緊建設中,投入市場後,產值可達500餘萬元,到今年年底預計人均可增加收入一千元以上,並提供50餘個就業崗位。”薛波説。

  如今,薛波為前曲峪村老百姓勾畫的美麗鄉村“藍圖”正在一步一步變為現實,“希望以後這五個產業攥指成拳,依託附近的十多個沿黃景點,發展美麗鄉村旅遊產業,把前曲峪村建設成為山川秀美、產業多元、村民富裕、鄉風文明、美麗宜居的小康新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4 字。

轉載請註明: 黃河岸邊的“造夢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