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與世隔絕300年73人共居一洞,如同世外桃源

許多人在習慣了大都市的繁華之後,更加願意去看一看山村的樸實,甚至會羨慕古代詩人筆下隱居的世外桃源生活。雖然我們生活的地方周圍都比較繁榮,大多數的人都在祖國的治理下安居樂業,但是仍然有一些人隱居在世外。在多山的貴州,隱匿着一個至今還穴居在山洞中的苗族部落,叫做中洞苗寨。

中洞苗寨在紫雲縣的水塘鄉,從這一名字就可以猜測出這裏是在洞中居住的苗族寨子,這也是我國乃至全亞洲最後在洞穴裏生活的部落。這是一個宛若蒼穹的大洞穴,它位於海拔1800米處,洞寬100多米、高50多米、深200多米,住在中洞裏的人被稱為高山苗,是苗族的分支。洞穴裏仍然有18户人家、共73人共居一洞。真真正正的過着男耕女織、古代詩人都羨慕的世外桃源生活。

這個巨大的洞穴,像大山睜開的一隻巨大的眼睛,站在洞口,恍惚覺得站在另一個世界的入口。由於採光的需求,大多數房屋都建造得離洞口不遠。堅實的木頭搭起整個房子的架子,竹篾編織成牆壁,壁上零星掛着農具,大多數房子沒有屋頂,以洞頂作蓋。“房子”的後面則是用木條釘成的牛棚和豬圈、雞舍。洞內冬暖夏涼,洞穴頂上終年不斷滴下的清冽泉水,順着小竹槽流入過濾水池裏,足夠飲用。

很多人都會好奇,為何他們要生活在這個洞穴當中呢?對於這件事要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清朝,當時村民為了躲避土匪才隱居到這個山洞當中,之後就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洞中共居住着吳、王、羅、梁四個姓氏。之後,一位美國人發現了這個中洞苗寨,看到這裏的苗敏過着貧困窘迫的生活條件,之後還捐款10多萬人民幣,為中洞苗寨輸送電路,要當地人們過上了有電有光明的生活。

洞里民風古樸而淳厚,相互團結友愛。洞內居民自己紡紗織布,推磨碾谷,偶爾也出山到15公里外的集市買些油、鹽,其餘的日子在家種田、放牛或養豬。農閒時,男人們圍着篝火喝着自釀的土酒,女人們則聚在一起一邊針織一邊談論着的各自的生活瑣事。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從來與世無爭。

在洞中央原來一所學校,有小操場、籃球架、簡陋的教室一個不少。這所蓍名的洞中小學曾經有4個班級,50多名學生,除了洞中的孩子還有臨近山區的20餘名住宿生,來過8名支教的老師。2007年政府將撤銷了這所學校,將學生安排到水塘鎮寄宿讀書,便廢棄了。

政府雖然已經給他們修了水窖,安裝了衞星電視;但是由於他們只能在山上石縫中少見的土壤裏種植些玉米解決温飽,生活水準依然處於貧困壯態中。為了讓這近百口的苗族民眾從洞穴中搬遷出來,當地政府花心思想了很多辦法,甚至已經在不遠的山下修建好新房,但是有人一搬到洞外就開始生病,於是“中洞”中只有幾户人家願意走出洞穴,山下新建的房屋大都是空置的。

湖南衞視2006年播出《洞穴之光》2008年播出《變形記-愛在遠山》之後,大家也慢慢知道了中洞苗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於是,中洞也從蟄伏中甦醒,現代文明也逐漸融入中洞人的生活,各個徒步、探險隊伍的進入,洞中也開了幾家農家樂,既接待了遊客也增加了收入,老人和孩子也開始期待外面的世界。

雖然説這種原始的生活方式,或許真的會被時代所拋棄。但對於居住在這幾十年的人來説,這裏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在古時候,不也有許多文人不願接受現實的喧囂,選擇隱居在世外安靜的生活。或許對他們來説也是一樣,一個生活了幾十年,冬暖夏涼的地方,寄存了自己的情感在這裏。大千世界,不同於常的生活方式太多了,存在即合理;那麼,你能理解這樣的穴居生活嗎?歡迎在評論區互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3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最後的穴居部落,與世隔絕300年73人共居一洞,如同世外桃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