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打掉5架敵機,最高獎勵是一支自來水筆”為什麼這樣也能打贏美國?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綜合

“您當年為什麼參軍?”小姑娘問。

“我有國仇家恨!”老人聲音洪亮,字正腔圓。

這個問題打開了老人的話匣子,講起了當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往事。他叫藍永安,身着軍裝,頭髮黝黑,精氣神十足,完全看不出已是88歲高齡。

坐在藍永安身旁,一邊聽一邊認真記錄的,是3位20歲出頭的姑娘,她們都長髮披肩,面容姣好,不時還會針對感興趣的話題追問幾句。她們是提前列好問題,想好拍攝內容,有備而來的。

春節期間,奉賢區西渡街道開展“紅色尋訪”初心故事採編活動,組織青少年志願者分組上門,拜訪老知(支)青、老戰士、老英雄、老模範、老鄉賢等先進典型,將他們的經歷寫成文章、拍成視頻,並彙編成冊、公開發布。活動一經發布,響應者眾。

“藍爺爺説話很有感染力,讓我更堅定了參軍的想法。我二爺爺也參加過抗美援朝,是首長的貼身警衞,兩個堂哥都是軍人,受家人影響,我從小就很想進軍營。”盧玉青是來藍永安家採訪的志願者之一,這個西安姑娘在上海戲劇學院讀大四,雖然今年是第一次沒有回家過年,但有緣遇到一位軍人老前輩,她覺得意義非凡。

走,去參軍

藍永安家在紫菊新苑,臘月二十八這天,盧玉青、周瑩和姚夢婷這個三人小組早早就到了。一進老人家客廳,幾張黑白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照片裏有架大飛機,幾個小夥子颯爽地站在飛機旁。

“抗美援朝時我是儀表員,人們説儀表是飛行員的眼睛,確實是這樣,羅盤看方位、水平儀看飛機上升、下降、俯衝的狀態;轉彎儀看飛機左右轉彎的角度、坡度……”藍永安指着年輕時笑容燦爛的自己,講道“這些照片是50年代拍的,那時大家都説,小藍整天笑嘻嘻,現在小藍成了老藍,好些老戰友也都沒了。”

藍永安1933年出生在山西大同一個鐵路工人家庭,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他剛17歲,在大同中學讀高一,目睹父親無緣無故被日本憲兵隊打成殘廢,聽到美國飛機已經轟炸到了丹東,他便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號召,參軍入伍,進入空軍第八航校學習。

“別隻是聽我説,你們多吃點。”老人早早準備好了橘子和核桃,還細心地夾開,招呼孩子們邊吃邊聊。他的記憶綿長而有序,就這樣徐徐打開了自己一生的長卷。

“您在戰場上對哪件事印象最深?”姚夢婷問,她是土生土長的南橋鎮人,在七寶實驗小學做語文老師。老人坦言,他不在一線戰場上,沒有炮火擦耳的那種危險,但他對冬天的冷印象深刻。

1952年1月,藍永安隨空軍第十五師進駐遼寧安東(今丹東)大孤山一線機場。時值寒冬,下雪時這裏的温度低至零下30度。“我們分散住在老鄉家裏,睡的是地鋪,早晨洗好臉,毛巾對摺晾在外面,一會兒就凍成了‘硬板’,拿下來一折就斷,一條毛巾變成了兩個半條。”

做為戰機地勤儀表人員,他們要守在飛機旁待命,每天天亮以前,必須保證戰機處於全部完好的戰鬥狀態。“那會兒年輕,瞌睡勁也大,穿着工作服、披着軍大衣,坐在起落架邊上就能睡着,有時醒來覺得屁股冰涼,睜開眼一看,怎麼坐在冰上了,原來是睡着之後下雨了,大衣棉褲下面全濕了,結起了冰。”

有一次,他進座艙內排除氧氣漏氣故障,不能戴手套,拆裝氧氣減壓器時,左手扶着減壓器,右手擰螺帽,左手的4個手指緊靠在氧氣導管上,銅質的管子温度很低,等到故障排除了,回頭一看,靠導管的手指上起了一排水泡。“就像鑲上了一圈珍珠,”老人還舉起左手比劃着,笑呵呵地説,“以前知道燙傷會起泡,不知道冷也會起泡,這算是親身體驗了一回。”手、腳、耳朵受凍後,只能用雪搓或用涼水衝,用熱水衝或者烤火都會潰爛,這也是戰友告訴他的經驗。

捐,都捐掉

“我自己立過兩次三等功,還有些得獎的小冊子。”藍永安説着,轉身回到房間裏,拿出一個小盒子,裏面裝滿了他的各項榮譽——在抗美援朝戰鬥中,他們機組取得了擊落敵機10架,擊傷4架的輝煌戰績,中隊榮立集體一等功、集體二等功各一次,後被命名為“李世英中隊”。

周瑩是盧玉青的同學,她們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她舉着相機,拍得很認真,將鏡頭拉近到藍永安胸前的勳章上,請老人挨個介紹。“這兩個是赴朝慰問紀念章,這個是參加工程機務工作30年以上的紀念章,這兩枚是朝鮮政府軍功章……”

周瑩在做記錄

“您當年為什麼要入黨?”“那時在戰場上,我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很有限,要為國家和社會做點有價值的事情,要讓這輩子別白活,參加共產黨,為偉大的事業而奮鬥,就不白活,就是這麼簡單!”藍永安説起,當年戰鬥英雄打掉5架敵機,最高獎勵就是一支自來水筆。那時不管是參軍還是入黨,都源自心底的信念,與人生觀相關,所以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老伴去年離世,藍永安調出了她當年的入黨志願書,上面寫着“中國共產黨是歷史上是最好的黨,是真正為人民的黨”,老伴家境貧寒,小時候被家人從蘇北用扁擔挑來上海,生活一步步好起來,她對共產黨心懷感恩。

“開春我要把老伴的骨灰帶回老家。我自己的話,2018年就辦了遺體捐獻,器官、身體,能捐的都捐掉,反正這100多斤,十幾歲就交給共產黨了,走之前再做最後一次貢獻。”姑娘們聽得有些動容,周瑩提出要給老人拍張照片,藍永安舉起右手,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盧玉青繼續問道:“您對新生代的年輕人,有什麼寄語嗎?”藍永安開口就説“要愛國,一定要愛國!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善良,我們倡導的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像有的國家是靠侵略、霸佔、強權來謀求自身發展的。我們現在在一些新興的高科技領域,比如航天、5G上,已經領先世界了,可按人口平均來説,還落後很多。但一代強於一代,我們未來的發展一定會更好。”

這話從老人嘴裏説出來,有種別樣的鏗鏘。

聽盧玉青説很想當兵,而且一直在積極健身,為入伍做準備。藍永安鼓勵她,要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要怕吃苦,還給她支了很“潮”的招數:“你跟學校武裝部部長説,你是軍人世家,非當兵不可,你要記住,得經常找他,要反覆説,還可以在朋友圈@他,用你們年輕人的話來説,這叫‘製造存在感’。”

這邊的訪談結束後,於薇同時收到了當天其他幾組的反饋,她是活動的組織者,在街道團工委工作。西渡街道人口結構多元,是郊區的“小小地球村”,外來人口7萬多,佔了實有人口的70%,老知(支)青和老英雄的數量也很多。於薇説:“我一直都想做一個彙編,記錄老人們的紅色芳華,這次招募志願者,也是鼓勵年輕人向老年人學習。”

自從活動被團市委推送後,她幾乎天天都在接電話,初高中生、大學生、機關單位的年輕人都來諮詢,有人帶着妹妹,有人拉着同學,還有人即使來不了現場,也想參與線上的編輯工作,一共報名了40多人,反響之強烈,遠超於薇的預期。聽到大家收穫頗豐,她很開心,老人的故事可以被記錄下來,被更多人聽到了。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劉雪妍 題圖來源:從左至右姚夢婷、周瑩、藍永安、盧玉青

本文照片均劉雪妍攝

來源:作者:劉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