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許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10月20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記者從會上獲悉,我國70年治淮總投入共計9241億元,淮河干流中游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
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介紹,70年治淮總投入共計9241億元,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投入產出比1:5.2。
成效1:防洪——具備抗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能力
魏山忠表示,經過70年治理,淮河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具備抗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
據介紹,70年來,佛子嶺水庫、蒙窪蓄洪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繼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性樞紐、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
成效2:水資源——已經建成6300餘座水庫
魏山忠表示,歷經70年建設,淮河流域已經建成6300餘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與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
他進一步解釋説,“四縱”就是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引江濟淮、蘇北引江工程。“一橫”就是淮河,“多點”就是一大批水利工程。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國3%的水資源總量,承載了全國大約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貢獻了全國9%的GDP,生產了全國1/6的糧食。
成效3:水環境——流域性水污染惡化趨勢已成歷史
經過70年治理,淮河水環境保障能力明顯提高。魏山忠説,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污染源治理、實施污水集中處理、強化水功能區管理、限制污染物排放總量、開展水污染聯防和水資源保護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污量明顯下降,河湖水質顯著改善,淮河干流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
“2005年至今淮河未發生大面積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鎮用水安全。”魏山忠表示。
成效4:水生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六成以上
魏山忠介紹,截至2018年底,淮河流域累計治理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5.3萬平方公里,桐柏大別山區、伏牛山區、沂蒙山區水土流失普遍呈現好轉態勢,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六成以上。依託已初步形成的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多次成功實施生態調水,有效保障了南四湖等缺水地區生態環境安全。
新京報記者 許雯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