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難產”僵局終於打破。5日,韓國候選人俞明希宣佈退出競選,為尼日利亞候選人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接任職位掃清道路。她有望成為WTO歷史上首名非裔女性總幹事。
分析人士認為,總幹事人選落定與拜登新政府態度轉變密切相關,可視作拜登政府對WTO多邊機制釋放善意的信號。如若當選,伊韋阿拉麪臨短期、中期、長期多重挑戰。她對推進WTO改革會採取何種態度,將成為關注焦點。
人選難產近半年
2020年,是世貿組織25歲生日。按照WTO官員説法,這本該是個“抓住內在含義”、邁向強壯成熟的年齡,然而這一年“壯小夥”卻不斷遇到“成長的煩惱”。
在內部,它面臨多邊貿易談判受阻、爭端解決功能部分癱瘓等重大挑戰;在外部,全球經貿環境因新冠疫情衝擊大幅惡化。偏偏在時局艱難之際,WTO原總幹事阿澤維多掛冠而去,給人一種“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感覺。
WTO自去年9月以來對8位候選人進行多輪遴選,最終俞明希和伊韋阿拉殺入“決賽”。外界曾指望去年年底前兩位女將能拼出個結果,但由於美歐就候選人存在爭議,這一進程被拖到現在。
外媒稱,歐盟主張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因而更支持伊韋阿拉。她曾任尼日利亞財政部長和外交部長,擁有尼日利亞和美國雙重國籍,在世界銀行工作長達25年,國際組織管理經驗豐富,目前擔任全球疫苗免疫聯盟董事會主席。歐盟以外,伊韋阿拉還獲得絕大部分非洲國家支持。
反觀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世貿組織作用持懷疑態度,因此不偏愛“與支持全球化人士走得太近”的伊韋阿拉,更願意力挺俞明希那樣的技術官員。由於總幹事人選須由WTO全體164個成員協商一致確定,美歐“各有所好”導致總幹事任命程序一度停擺。
總幹事人選難產近半年,現在,僵局以一種突如其來的方式被打破。俞明希5日稱“為加速世貿成員就新任總幹事人選達成一致”,決定放棄候選人資格,並表示美方尊重她的決定。韓聯社解讀,這暗示俞明希與拜登政府通過氣。
同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態稱,伊韋阿拉在經濟和國際外交議題上積累豐富知識,已證明其有管理大型國際組織的經驗,“強烈支持”她成為下任WTO總幹事。伊韋阿拉當天也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感謝美國支持。
WTO發言人羅克韋爾説,總理事會的下一場會議最快也要在3月1日之後才召開,但“可能臨時通知召開另一場會議”。
拜登的“新玩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林桂軍認為,特朗普政府在WTO總幹事遴選進程中扮演了“攪局者”角色,衝擊WTO等現行多邊國際貿易體制。而今,拜登想“重回”多邊主義,必須給WTO送個禮,最可行之舉就是“放行”總幹事人選。
具體而言,最初,特朗普政府一改國際慣例、藉助智庫釋放支持某位WTO總幹事人選的信號,擾亂其他成員議事與決策。之後,在大多數成員就“由非洲裔、女性人選出任總幹事”達成共識之際,美國又公然唱反調,導致遴選過程一拖再拖。除了“打亂組織工作節奏”,《紐約時報》等媒體認為,特朗普政府還拒絕批准為負責解決貿易爭端的專家小組填補空缺的提名人選;無視WTO原則發起對中國的貿易爭端;大肆宣揚“WTO很糟糕”甚至威脅退出……種種破壞性行為使WTO遭遇“26年來最動盪時期”。“因此,許多國家希望拜登政府信守競選承諾,重新建立華盛頓對多邊機構的支持。”《金融時報》寫道。
“拜登要‘重返’多邊主義,必須先對WTO釋放善意。”林桂軍説,“同意伊韋阿拉當選,無疑是最容易做的。因為相比之下,恢復上訴機制、討論發展中國家待遇問題、停止對歐盟等國加徵關税,每件事辦起來都很難。而且,通過改口表達對伊韋阿拉的支持,説不定還能在討價還價中爭取些好處。”
也有分析指出,伊韋阿拉的世行任職履歷、應對疫情的經驗,以及美國公民身份,也是她受到拜登政府認可的原因。此前,大量世行出身的前官員和經濟學家對拜登政府展開遊説,希望其為伊韋阿拉背書。
上海世界貿易組織事務諮詢中心理事長王新奎指出,在WTO架構中,部長會議是最高權力機構,總幹事人選對WTO改革的方向的影響力有限,因此,更應關注的是,新任總幹事的遴選過程和最終結果所反映的WTO各主要成員方之間博弈的大背景。
輿論認為,如果伊韋阿拉當選,將面對短期、中期、長期的多重挑戰。短期看,暫定於今年舉行的第12屆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被認為是該組織走出危機的關鍵,急需她組織成員授權改革。中期看,WTO正在進行的漁業補貼談判、電子商務談判等事關世界發展的重要貿易談判,都需要她居中協調。長期看,世貿組織急需儘快確定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
王新奎介紹,各成員對改革有兩種觀點:美國、日本、歐洲等主張進行結構性的重大改革,而包括中方在內的另一些成員則主張必須在維護多邊貿易機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改革,如非歧視、開放、保障發展中成員利益,以及協商一致原則等。
在此背景下,持不同立場的各方利益難免產生衝撞。例如,美國主張改變爭端解決機制,而這涉及到WTO作為多邊貿易體系的主權讓渡範圍問題。再如,美國要求WTO制定專門針對特定國家的非市場經濟體制的規則體系,如在特朗普政府時期設定的4大議題和16項議程,包括所謂“補貼”和“強制性技術轉讓”等。
王新奎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説,拜登政府與特朗普政府相比,在WTO改革方向的設定上,重點針對中國的立場沒有變化,變化的則是拜登政府更重視與歐盟等發達成員方進行協調,通過WTO平台對中國施壓,並將氣候、勞工等問題與貿易相掛鈎。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合作和博弈
林桂軍指出,WTO成員間既有合作也有博弈,不少矛盾有待“解釦”。
第一,歐盟和美國在WTO框架下互徵關税何時休戰,未有定局。第二,爭端解決機制受損的背後,是美歐的較量——美國倚重專家組,為貿易糾紛提供裁定,而歐洲則寄望於上訴機制,推翻不利於自己的結果。圍繞這個問題的博弈預計還需半年。第三,發展中國家待遇方面,印度、南非等國堅決捍衞WTO規則中有關“發展中國家”認定的條款,批評美方改變遊戲規則的意圖。第四,關於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美方與中國在WTO框架內將有一番較量。
“上述第四個問題,是中國需要重點盯防的。中國可以通過國內改革、區域一體化、中歐BIT談判等,化解美方壓力。我們與別國的共識多了,美國與它們的共識就少了,利用周邊削弱中國的力量也會變小。”
王新奎認為,預計伊韋阿拉會在美歐的支持下推動WTO改革,這種改革不會完全無視中方利益,但總的來説會比較傾向於美歐的立場。林桂軍認為,伊韋阿拉推進改革時會在中美兩個大國間尋求平衡。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