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哭鬧煩人怎麼辦?兒醫建議:多看、多聽、多想、先不説話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綜合

父母都想要好好講、好好溝通,但孩子就是聽不進去,肆無忌憚的吵鬧大哭、又或者是生悶氣般的唱反調,遇到這種情形,到底該怎麼做?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其實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小宇的筆芯盒被同學搶走了,他出手打了人。錯誤但常見的家長想法是:‘你不可以打人,即使對方搶了你的東西,打人就是不對!幹嘛這麼小氣,筆芯盒再買就有,送他啦!’

我們換個場景,如果今天是你的iPhone被搶走,你的心情會如何?(在思考孩子的問題時,請根據孩子的認知功能以及所有的資源來思考,或許孩子珍視文具的感覺,會跟我們珍惜手機或名牌包的感覺一樣)。

理解孩子生氣的原因,3生氣模式衍生出不同個性孩子

孩子在生氣時,家長通常不會在第一現場,有時可能是聽學校或老師轉述,此時,請冷靜的觀察一下孩子的情緒,是忿忿不平還是有些得意,或者在觀察大人的反應?心理學家Purcell跟Murphy認為,生氣是可以分類的,其中就隱含了生氣的原因,歸納為下面三類。

一、隱藏的生氣(Masked anger)

有些孩子明明在生氣,但卻不承認,他們擔心生氣之後,反而會惹怒大人,因為他們相信或從小被教育生氣是不好的、沒用的,所以會想要隱藏自己的生氣來取悦他人。

在孩子心裏的確產生了生氣這個情緒,他們會很隱諱的表現出來或通過另一種形式,像是酸言酸語、被動攻擊等,例如孩子被要求做某些事的時候,會有點不悦、甚至自嘲的説:‘我可以説不嗎?’

另外,有些孩子會因為自己做不好某些事而生氣,或者因為自己的生氣而生氣。所以,自尊心也是孩子在處理生氣時的一個重要因素,擁有健康自尊心的孩子,可以誠實且正面的處理自己的缺點或他人的侵犯,而自尊心較低落的孩子,要嘛不是繼續將生氣藏好藏滿,或者就是通過誇張的方式來表達生氣。

二、爆炸式的生氣(Explosive anger)

解決生氣的情緒,其實也是一種生理需求,當情緒發泄完之後,其實會感受到輕鬆,孩子要學習的,就是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表達生氣。舉個不太文雅的例子,就跟忍大便一樣,雖然忍大便很不舒服、解完大便很輕鬆,但我們依然要學習在有便意的時候,看看當下的場合,尋找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所去解大便。

當孩子不想要去控制生氣、任由生氣的情緒亂竄時,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在生完氣,理智恢復之後,又覺得剛才這樣是不好的,開始自責。直到下次再遇到生氣的情境,一樣不知道該怎麼控制,而上次不當生氣的自責又會引發孩子的焦慮或罪惡感,更容易生氣……就這樣一直循環下去。

通常在較為敏感、較為防備的孩子身上,容易陷入‘先下手為強’的爆炸式生氣,也因為通常會收到效果,例如生氣之後別人就不敢惹你而解除了焦慮(當然也不太可能跟你當朋友)、藉此而逃避責任(就算被罵,至少轉移了焦點)、得到自己想要的(大人妥協),讓孩子重複這種不適當的生氣模式。

三、慢性生氣(Chronic anger)

有些孩子是一天到晚都處在一箇中低強度的生氣情緒裏,好像看什麼都不順眼、對什麼都不滿意,或者因為某件事而記仇。

不管任何情緒,只要當下沒有被處理好,它就會像重金屬一樣累積在體內,是一種慢性中毒,也就是為什麼生氣的情緒這麼難被處理,一來是原因可能有很多,二來是當孩子的問題被我們發現時,已經積重難返。

當然,孩子也有可能是對自己不滿意,將這些情緒發泄到別人身上。很難想像吧?我遇過許多不想讀書的孩子問我,‘老師,讀這些書有什麼用?爸媽一直叫我讀書,他們也很廢!’的孩子,其實很在意自己讀不好書。

那為什麼不好好讀書呢?可能是落後太多了、要追回來很難;可能是太不保險了,如果我認真讀了,成績依然不好,那我不就沒理由可講了嗎?可能是自己或家長設定的標準太高了。做不到,乾脆就説我不想做或生一場氣再説。

孩子其實也不想生氣,父母‘多看、多聽、多想、先不説話’冷靜處理

父母有沒有想過,如果孩子也知道生氣是不好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因是生氣包含了一些説不出口的話,所以生氣是有用的,生氣是孩子所能想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了。

要改善親子間的情緒互動,當孩子生氣的時候,我們要先冷靜觀察‘多看、多聽、多想、先不説話’。我們對於孩子有很多‘期待’或‘應該’的想法,例如,他應該要控制情緒、他應該要認真向上、遇到困難應該要主動求助、努力克服。

但是在孩子生氣的時候,很少人想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大多數人都在説,他應該要怎樣怎樣。‘觀察’與‘詢問’孩子的原因,是為了要了解當下實際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瞭解得越清楚,越能幫助孩子判別哪個時間點,可以做什麼處理或努力。

這些細部的處理跟努力正是孩子需要的,他們雖然知道大目標‘不要生氣’,但是孩子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執行,甚至不知道有些氣根本就是可以避免的,雖然他們也不喜歡生氣,但是事到臨頭,又只有生氣一途。

所以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如果我們可以推測出原因而回饋給他,孩子的氣會先緩和一些,畢竟他被瞭解了,生氣有人承接了,也可以感受到爸媽重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