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七十二變”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27日電題:蘆葦“七十二變”

新華社記者杭芮、宋彥樺

蘆葦,依水而生。水無定形,孕育出來的蘆葦竟也有着“七十二般變化”。

新疆博斯騰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這裏盛產蘆葦,是全國四大葦區之一,目前有蘆葦60萬畝。靠湖吃湖,吃着湖水長大的博湖縣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蘆葦資源,開闢了一條綠色致富路。

博湖縣西南河口葦場的負責人聶琪説,葦場的蘆葦年吞吐量在1萬噸以上,其中半數會被運往附近縣市的造紙廠,最終成為各式各樣的生產生活用紙——這也是蘆葦最常見的變身方式。

隨着我國西北地區格庫鐵路、尉且沙漠公路等多條交通要道開工建設,博斯騰湖的蘆葦也走進了沙漠深處,成了護路工人手中的“線”,被“扎”成一片片綿延在沙丘上的草方格,防風固沙,悄然變身“道路守護者”。

“收割蘆葦的時候正值冬閒,附近的農民都會過來打工,每天能掙100多元。”聶琪的葦場目前有40餘名工人,主要負責打包和運輸。

除了這些傳統的蘆葦加工方法,博湖縣當地的能工巧匠們不斷開拓創新,進一步挖掘蘆葦的價值。

博湖縣農民杜玉新創辦了一家民族工藝品公司,以蘆葦制畫,走上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蘆葦工藝畫以蘆葦的葉、稈、花穗等為原料,經過浸泡、熨平、打薄、裁剪、粘貼等十多道工序製作而成。杜玉新説,現在他們的蘆葦工藝畫完全可以滿足客人私人定製的要求。去年,依託景區、網絡等銷售平台,公司售出蘆葦工藝畫1500餘幅,營業額超百萬元。

“先富帶動後富”,公司每年為300餘名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手工藝培訓,培訓過後可在公司上崗就業,也可在家中進行計件加工。

“蘆葦越來越茁壯,高品質的蘆葦給了我們更多的想象空間——能否將它帶上餐桌?”受益於生態環境改善的還有在當地經營旅遊餐飲的廖旺。中醫有以葦根入藥的傳統,起清熱生津、除煩止嘔等功效。去年,他耗時一年多研發的葦根茶終於面世。廖旺説,去年公司共製成葦根茶5噸多,銷售十分火爆,回頭客很多。

據博湖縣林業和草原局蘆葦資源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才聰高娃介紹,博湖縣平均每年採割蘆葦22萬噸左右,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產量有所下降,但仍有近1000名工人蔘與蘆葦採割,其中200多人是附近縣市的貧困户,如今都已脱貧,一個家庭在45天的採割期內可收入一兩萬元。

才聰高娃表示:“隨着產業鏈不斷拉長,蘆葦正演變成越來越多的高價值產品,當地人也因此獲得越來越多的就業增收機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75 字。

轉載請註明: 蘆葦“七十二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