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想在生物科技領域搞霸權!美媒:給美中經濟競爭再添新戰線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蕭達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欣 柳玉鵬】當地時間12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一項啓動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倡議的行政命令。白宮的相關聲明稱,該倡議是總統議程的關鍵組成部分,以確保美國在這場技術革命中處於領先地位。拜登在簽署這項行政命令時沒有提到他國,但在白宮專門為此事舉行的吹風會上,一名高級官員聲稱,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正在這個領域大力投資,給美國的領導力和競爭力帶來風險。與白宮隱諱傳遞信號相比,媒體更直接地點出其中“針對中國”的意味。美國《財富》雜誌稱,拜登的新行政命令給美中經濟競爭再添新戰線。就在兩週前,拜登簽署推動實施《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的行政命令,藉此構築對華技術和貿易壁壘,意圖卡中國的脖子。“美國想要把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永遠控制在產業鏈低端,這種做法不具建設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3日對美方做法的批駁一針見血。中國專家呂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不管美國怎麼做,中國始終致力於自主創新,不會放棄探索和研究,從來不指望美國什麼,這是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在堅持走的道路。
又要投入巨資?
拜登12日上午簽署行政命令後在波士頓發表演講。美國彭博社稱,這次演講有意模仿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1962年著名的“登月演講”。肯尼迪在那次演講中呼籲讓美國人登上月球表面——這一目標已於1969年實現。這一次,拜登宣佈自己的目標是在未來25年將美國癌症的死亡率減半。
與拜登雄心勃勃的抗癌目標相比,外界將更多注意力放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倡議上。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一名政府高級官員的話説,這項新行政命令旨在啓動一項國家生物科技和生物製造方案,推動聯邦政府在未來幾十年對決定美國生物技術領導地位和經濟競爭力的領域進行投資。目前還不清楚拜登政府將投入多少資金來支持該行政命令,白宮稱13日將舉辦生物經濟和生物製造峯會,宣佈範圍廣泛的新投資項目和資源。
拜登政府為何突然將目光轉向生物技術?拜登在簽署這一行政命令時説:“我們必須保護美國的生物經濟,因為外國對手和戰略競爭者都使用合法和非法手段獲取美國的技術和數據,包括生物數據,以及威脅美國經濟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專利。”一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稱,本世紀這個10年結束時,工程生物學有可能被用於佔全球產出1/3以上的製造業,相當於近30萬億美元。彭博社則援引一名匿名知情人士的話稱,新冠肺炎疫情令美國政府內部有了一種緊迫感,意識到必須制定一項明確且一致的產業戰略。
在拜登簽署行政命令當天,白宮為此舉行了一場吹風會。一名高級官員在提到中國時説,美國擁有全球最好的生物技術創新者,在這方面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但我們面臨落後的風險,就像我們在半導體行業和先進的電信行業遭遇的情況那樣”。
“最新的跡象顯示,激烈的科技競爭已延燒到生物科技領域。”“美國之音”稱,拜登簽署行政令以回應中國在生物技術方面的挑戰。“德國之聲”認為,拜登政府希望藉此減少對中國新藥、化學品和其他產品的依賴。彭博社評論説,雖然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物技術產業之一,但一些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已遷移到海外。美國國家安全和情報官員尤其擔心美國對中國先進生物製造基礎設施的依賴。
“這是拜登政府從保護主義立場出發制定的措施。”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1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美國掌握着前沿的生物技術,卻一直防範中國,希望通過保護主義的途徑保持優勢。目前相關倡議內容看起來很籠統,需要觀察美國下一步具體會怎樣做。“作為原則我要強調的是,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現實,也是歷史潮流。”毛寧表示,中方希望美方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公平競爭原則,而不是人為阻礙全球科技交流和貿易往來。
“科技霸權主義”
兩週前,拜登簽署了另一項行政命令,旨在實施《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香港《南華早報》13日稱,這是拜登政府改變美中競爭平衡努力的一部分。隨着兩國之間緊張關係加劇,拜登政府一直在尋找遏制對華產業投資的方法。“美國之音”報道説,啓動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倡議的行政命令,被認為是對“芯片法案”的補充。
英國路透社12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拜登政府計劃下個月擴大對美國企業向中國出口人工智能芯片與芯片製造設備的限制。“別想彎道超車?美國擴大芯片管制將打擊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美國之音”報道説,簽署“芯片法案”後,拜登政府正在繼續採取行動。目前,美國和中國領跑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發。“沒有芯片,就沒有自動駕駛汽車。”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技術專家劉易斯毫不掩飾地説,美國的戰略是封鎖中國,他們發現芯片是一個瓶頸。
毛寧13日表示,美方這麼做完全是“科技霸權主義”。美方企圖利用自身科技優勢,遏制打壓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美方嘴上鼓吹公平競爭、“基於規則”,實際上做的卻是“美國優先”、實力至上。
對於美國在生物科技領域的最新動作,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生物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小理1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生物技術是典型的兩用技術,這種兩用性也包括其對經濟形態的塑造。近40年來,美國是生物技術強國,也是全球生物經濟大國。據美方統計,美國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具有質量和價格競爭力的原料藥需求持續旺盛,“對中國的依賴”一定程度上客觀存在。
王小理説,不能低估我國生物科技發展有與世界科技前沿一定時期切斷、產業鏈短暫斷裂的風險。然而,美國對中國實施生物領域“脱鈎”可能並不會順暢。首先,相對IT領域,生物領域的市場前景雖然廣闊,但回報週期長。美國如果貿然實施中美生物領域“脱鈎”,短期看固然對中方形成巨大壓力,但也對美國醫藥企業在華巨大市場份額形成強大殺傷。更重要的是,從長期看,這必然倒逼中國加速生物科技和產業自立自強。而且,中國生物技術領域全球合作網絡很大,資金投入體量全球第二,技術創新和人才儲備上也比較有特色,美方很難斷切斷中國與全球生物技術發展的聯繫。
中國有能力應對
美國《財富》雜誌13日稱,自從競選以來,拜登就不斷宣稱打算讓美國在各個方面對中國保持戰略競爭力,從應對氣候變化到加強芯片製造。但美國想遏制中國發展沒有那麼容易。《南華早報》評論説,在這場科技戰中,對英偉達芯片出口的禁令是對中國人工智能雄心的直接挑戰。儘管找到英偉達的替代者是漫長過程,還是有人願意押注中國長期擺脱英偉達等公司的能力。“美國之音”也提到,一些專家認為,中國有能力應對美國的出口管制。美國蘭德公司的高級政策研究員馬喬裏·布盧門撒爾説,中國政府的支持比美國政府更全面、更有凝聚力,這有助於中國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領導地位,這是一項涉及硬件和軟件的核心技術。
俄羅斯《獨立報》稱,對於美國不斷升級的限制措施,中國有不同的應對舉措,但最終這將促使中國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並努力確保獨立性。而對美國來説,長期的負面影響可能要嚴重得多。除了經濟影響外,進一步的限制肯定會加劇地緣政治緊張。這種競爭也將令世界進一步分裂,被劃分為兩個彼此不喜歡的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