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難求”!台當局口風又改:承認買不到疫苗可能是談判技術不好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程東】島內發生兩起醫院內感染事件後,民眾的焦慮感大升,但台當局到現在都無法説清疫苗進度,可謂“一苗難求”。近兩天,台當局突然又對疫苗採購“鬆口”,引起島內輿論的關注。
據台灣《中國時報》3日報道,國民黨黨團副書記長鄭麗文日前提出質疑,台灣至今拿不到任何一劑新冠疫苗,是因為民進黨當局的意識形態凌駕一切所導致的。她質問:“未來已經施打疫苗的各國互相開放‘無菌廊道、旅遊泡泡、疫苗護照’,台灣需要辨認該國施打的疫苗是否為大陸制疫苗嗎?”對此,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日一改過去強調“國際打壓”的態度,承認是國際談判和分配問題,“可能是我們談判技術不好,或是我們選擇疫苗的標準較高,但絕對跟意識形態沒有關聯”。至於台灣何時才會拿到疫苗,他只是回應台灣不會是最後才拿到疫苗的地區,民眾不用過度恐慌。台媒感慨,“説了半天,台灣究竟何時才有疫苗可打,還是無從得知”。
台灣《聯合報》3日回顧稱,去年11月中旬,陳時中公開宣稱“口袋已有疫苗”,堅信台灣能在今年第二季度開打;去年12月30日他稱台灣採購疫苗面臨“政治打壓”,暗示與大陸有關;今年1月29日當再度被問及台灣疫苗採購窘境時,他又痛批“大國超買、世界衞生組織不給力”。
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稱,陳時中過去確實是在用意識形態暗示國際採購狀況,但是讓疫苗採購破局的關鍵反而是“內部政治力介入”。前“立委”孫大千稱,去年7月台“疾管署”通過東洋公司和德國BNT針對3000萬劑的疫苗採購早就完成了供貨協議,內容包括交貨時程和購買單價,但是在民進黨內某派系介入之後,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他認為從台灣遲遲拿不到疫苗,民眾應該認清楚兩個殘酷的事實:一是民進黨派系利益之爭,成事不足更敗事有餘,還拖累台灣人民;二是去年台當局送外國口罩、轟轟烈烈上演的“Taiwan can help”(台灣能幫忙),“只是民進黨熱臉貼冷屁股的大內宣”。
3日,民眾黨“立法院”黨團舉行記者會稱,在美國一項排名中台灣的“疫苗獲取率”僅有26.2%,即目前聲稱得到的疫苗只能覆蓋26.2%的人口,跟陳時中説要達到羣體免疫力65%的覆蓋率落差不小。而從台灣東洋公司代理破局、當局信誓旦旦表示已預計取得數百萬疫苗,到近日英國疫苗廠商通知因歐盟禁令無法提供台灣疫苗,再到陳時中改口,都讓人感到有“甩鍋”意味,也讓民眾產生諸多疑慮。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衞生研究所兼任教授張鴻仁直言,台灣在疫苗供應鏈上“到處存有缺口”且20年來都沒有解決,即使台灣度過這次疫情,未來再碰上類似疫情,自產疫苗仍是一大隱憂。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買不到疫苗通常是因為“太晚買”或“價錢太低”,現在出好的價錢,最快也要年底才能拿到;若指揮中心評估可行,或許可以採購保護力弱一些的疫苗。有輿論分析認為,他可能在暗示可以購買大陸疫苗。
綠營一些人開始帶風向。醫師出身的前“立委”林靜儀在臉書發文,質疑台灣作為全世界少見能夠維持正常生活的地區,卻跟全球諸多動輒數萬人感染、醫療資源用罄的地區瘋狂搶疫苗。“立委”王定宇還稱,台灣民眾在沒有出境可能或需要前,實在沒有注射疫苗的急迫性。然而,王定宇不急,民眾卻很急。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3日公佈的民調顯示,在桃園醫院暴發羣聚感染後,有59%的民眾擔心影響未來防疫,43%的受訪者認為陳時中公佈疫情相關信息時,有“雙重標準”或刻意迴避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國政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稱,這顯示民眾對於當局的疫苗政策深感憂慮。
《中國時報》3日評論稱,台灣防疫很大程度要歸功於民眾自主防疫意識,而民進黨當局遇到不利的狀況就發動“網軍”帶風向;帶不動風向,就尋找不同聲音批鬥,藉此轉移焦點,“倨傲不接受建議,才是防疫最大的破口”。《聯合報》3日稱,隨着大陸疫苗陸續在全球上市,陳時中不止一次表示大陸疫苗不在候選範圍,但台灣之前宣稱採購的2000萬劑疫苗中一半為英國疫苗,現在碰到歐盟與英國要求優先供應而排擠交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傳出可能交給大陸生產,“如果成真,接下來中國代工的國際疫苗要不要下單?台灣採購疫苗是否真的沒有意識形態,屆時才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