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大部分家長想要孩子獲得成功,第一反應就是,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好像孩子只要學會很多東西,就離成功不遠了。但其實,健康的人格遠比學到多少知識文化重要多了,可惜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孩子人格出現問題時,還後知後覺。
上次,我去朋友家做客,結果遲遲沒有看見她家孩子,我以為她家孩子不在家,可是問了才知道,孩子在知道家裏要來人後,就説要回房睡覺,讓誰也別打擾他。
後來,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孩子看見我,也是眼神閃躲,沒怎麼打招呼,吃完飯就開溜了。朋友説,她家孩子這樣已經能有一段時間,估計是太害羞、太內向了。但是,我卻看出,孩子這是“逃避型人格”。
▶“逃避型人格”會阻礙孩子獲得成功
説起“逃避型人格”,很多家長會感覺到陌生,不理解是什麼意思。其實,逃避型人格,就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對負面評價以及能力不足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朋友家的孩子,害怕見到陌生人,甚至逃避跟人打交道,躲起來,就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
“迴避型人格”和內向很相似,但是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內向只是安靜、保守、喜歡和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往往是遇到問題想要去逃避,不去解決,消極應對。這樣的孩子成年後,在社交和求職的時候,容易碰壁,很難獲得成功。所以,“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導致孩子形成“迴避型人格”常見原因
我們都知道,孩子小的時候,大多都是“作天作地”,膽子比較大,陌生人逗他玩,他也很容易跟人親近。但是,為什麼孩子長大了,人格反而出現了問題,給人一種彆彆扭扭的感覺呢。其實,孩子“迴避型人格”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
無法消除的自卑感積壓而成
“迴避型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導致的。如果孩子自卑,他在遭到拒絕和反對的時候,容易受到較深的傷害,而這種傷害增加了他很大的社會不安感,就慢慢開始逃避陌生人、陌生環境。
其實,年齡小的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有限,生理方面也不夠強大,很容易產生無能為力的挫敗感。像生活中的一件常見的小事,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家長輔導他寫作業,反覆給他講一個知識點,但是他就是弄不明白、記不住,他也容易產生自卑感。如果這種自卑感沒有被及時消除,孩子認為自己是笨的,不如別人的,就容易形成“迴避型人格”。
神經敏感且耐受性低,容易受到打擊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充滿了重重困難,期間遇到失敗和打擊,也都是正常的。但是,即便是遇到同樣的打擊,每個孩子的表現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自愈”能力很好,過一會兒就跟沒事人一樣,該説説該笑笑。但是,有的孩子就不行,他們會遲遲沉浸在上一段的痛苦中,以至於接下來的正常生活和學習,也受到影響。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就是孩子神經方面的承受能力。
如果孩子神經敏感且耐受性低,可能輕微的打擊,對他們來説就是沉重的。這樣的孩子,也容易形成“迴避型人格”,遠離不確定因素、逃避打擊,也是他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接受到太多的消極暗示
人在面臨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會做的就是,衡量自己的實力能不能應對。當孩子有較高的自信心,對自身能力有較高的評估時,他就比較勇敢,不怯場。但是,如果孩子對自我的認識不足,低估自己的實力,可能就會產生心理負擔,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的孩子,從小受到太多消極的評價,周圍人出於打擊他或者鼓勵他的目的,估計錯誤低評價他,告訴他有種種的不足。當孩子接收到太多消極的暗示,孩子就會自覺地養成遇事退縮、迴避的態度,最終形成“迴避型人格”。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遇到重大的問題都會選擇逃避的方式應對,甚至直接選擇放棄,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的,他會錯過很多機會,而且“迴避型人格”的孩子,遇事不積極主動的態度,也很難獲得成就感,長此以往影響他的幸福感。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迴避型人格”呢?
多給孩子客觀積極的評價。中國家長普遍喜歡用打壓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然後引起重視,積極應對。但是,“打擊式”教育,會讓孩子低估自己的實力,產生不必要的自卑情緒,可能會導致他形成“迴避型人格”。所以,建議家長在養孩子的過程中,多給孩子客觀積極的評價,讓孩子對自己有自信。
幫助孩子找到擅長的事情,源源不斷地獲得自信心。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往往會更加如魚得水,獲得自信心。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強項,讓孩子對外展現自己的優勢。當孩子把擅長的事情做好,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和崇拜的時候,他就會更加順利融入集體,不容易形成“迴避型人格”。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有“迴避型人格”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髮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