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愛“美麗風景線”,BBC看不見?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綜合

原創/補壹刀

執筆/鴿子叨

一連十來天,騷亂在北愛爾蘭的街頭爆發,從首府貝爾法斯特一直延燒到倫敦德里、安特里姆郡、卡里克弗格斯等地。

蒙着面的年輕示威者朝着警察投擲了大量的燃燒彈和石塊,警察六年來首次出動水炮車驅散示威者。

對於這些曾經被美英政客和輿論稱為“美麗風景線”的場景,英國廣播公司BBC這一次卻幾乎失聲。

BBC到底在害怕什麼?

1

3月29日,在北愛爾蘭的第二大城市倫敦德里,一羣聚集在街頭的年輕人向警車投擲了一枚汽油彈,拉開了北愛爾蘭騷亂的序幕。

從那以後,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年輕人在北愛爾蘭的街頭聚集,範圍從北愛爾蘭的首府貝爾法斯特延燒到安特里姆郡、卡里克弗格斯等地。

騷亂的暴力程度也逐漸升級,越聚越多的蒙着面的年輕示威者在道路上設路障,點燃垃圾箱等公共設施,並且開始大規模地向警察投擲汽油彈、石塊和瓶子。

而在4月7日,局勢進一步升級,在貝爾法斯特的年輕示威者劫持並點燃了一輛雙層巴士,數十名警察在衝突中受傷。緊接着的8日晚上,在貝爾法斯特的“和平牆”附近再次發生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整個騷亂持續4個小時,北愛爾蘭警方六年來首次出動水炮車驅離示威者。

北愛爾蘭警方稱,騷亂達到了北愛爾蘭“多年未見的規模”。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已經有88名警察受傷。

此外,由於對峙和衝突主要發生在“和平牆”附近,牆的兩邊分別是以新教統一派為多數的社區和以天主教親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為主的社區,沉寂多年的宗派衝突有一觸即發的風險。

鑑於暴力活動的形勢越來越嚴峻,英國首相約翰遜深夜發聲明表示:解決分歧應該通過對話,而不是暴力或者犯罪行為。

愛爾蘭總理馬丁也譴責暴力和對警察的攻擊,呼籲以和平和民主手段解決問題。

甚至美國總統拜登都通過發言人普薩基對北愛地區的暴力事件表示擔憂,敦促各方保持冷靜。

1

對於這場持續十多天的騷亂起因是什麼,目前各方莫衷一是。

被普遍認可的因素有兩個:

首先,這是英國“脱歐”的後遺症。

英國最大反對黨-工黨指責説,北愛爾蘭地區持續暴力騷亂,是由約翰遜領導不力及其“脱歐”協議帶來的緊張局勢而造成的“社會失控真空”所致。

自今年1月英國正式結束“脱歐”過渡期、離開歐盟統一市場以來,英國退歐協議的特定部分——“北愛爾蘭議定書”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矛盾。

這份協定增加了英國本土運至北愛爾蘭的產品均要接受邊境審查的限制,遭到了北愛爾蘭親英派的強烈反對。

北愛爾蘭的親英派認為這份協定破壞了北愛爾蘭在聯合王國的地位,相當於在不列顛大陸和北愛爾蘭之間設置了一道邊境。

其次,去年北愛爾蘭的第二大政黨、民族主義政黨新芬黨資深人物鮑比·斯托裏葬禮違反防疫規定事件埋下為衝突激化埋下了“伏筆”。

根據當時北愛爾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社交距離的規定,一場葬禮參加人數不得超過30人。但是新芬黨領袖聚集起了超過1500人蔘加葬禮。有輿論要求對參加葬禮的該黨24名政治人物提起訴訟。

但是經過大半年的調查,北愛爾蘭公共檢察部門做出了對上述政治人物不起訴的決定,觸發了親英派的暴力示威活動。

親英國的第一大黨民主統一黨強烈批評警方對去年違反新冠防疫規定參加一名資深共和派人士大型葬禮的新芬黨成員不予起訴的決定。

新芬黨則指責説,民主統一黨反對新的英國脱歐安排,並要求北愛爾蘭警察局長為批准葬禮而辭職,這些行為激化了矛盾。

主張留在英國和主張民族獨立在北愛爾蘭的政治中一直是一對主要矛盾。現在上述兩個因素與黨派等矛盾交織在一起,矛盾正在往越來越大的宗派衝突方向發展。

騷亂活動中,除了警察被襲擊以外,也有民眾之間零星的跨教派衝突。

鑑於北愛爾蘭社會中宗派矛盾非常複雜,在1968年到1998年還曾經歷過長達30年的暴力活動,一些悲觀的聲音認為,北愛爾蘭再次爆發內戰不是不可能。甚至還有人擔憂起了聯合王國的未來。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政治社會學教授凱蒂·海沃德説,目前事態非常嚴重,我們可以看到事態正在升級,很難看到事態會如何平息。

3

無論是從暴力衝突的規模,還是騷亂的後續影響來看,發生在北愛爾蘭的都不是一件小事。

但是,令人吃驚的是,一向以國際大媒體自詡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卻在這個事情上失聲到讓很多英國人都抱怨連連的地步。

從3月底騷亂活動就開始出現了,而推特上的英國網友表示,4月8號早上才看到BBC第一次報道北愛爾蘭的問題。

可能是7日晚上的騷亂規模太大了,而且連首相約翰遜都發聲了,作為一個大媒體再不報就説不過去了。從8日開始,BBC對北愛爾蘭的騷亂才有了一些零星報道。直到這兩天,才有了一些系列報道。

有的網友吐槽説,BBC新聞首頁以金·卡戴珊的財富為標題,但對英國脱歐導致的北愛爾蘭暴亂一無所知。

還有的網友調侃説,7號晚上的抗議活動是第二天早晨通過荷蘭電視新聞上的報道瞭解的,其中還包括對為什麼發生暴動的解釋,而BBC一開始的報道中甚至都沒有提到脱歐的影響。

另外,有人分析説,BBC新聞似乎決心淡化北愛爾蘭的暴力事件。

還有的説“北愛爾蘭”這個詞條在德國的Twitter上都上熱搜了,但這在BBC主頁上是熱門新聞嗎?

刀妹對這個提問挺好奇的,於是專門去BBC的主頁上進行了搜索。當你在BBC的主頁搜北愛爾蘭的時候,你只能看到一些關於議會的老舊消息。

只有當你輸入北愛爾蘭騷亂的時候,才會彈出來從4月8日以來的幾篇報道。

我還看到有網友跟我有同樣的感受,他説,即使當我在BBC新聞上搜索“北愛爾蘭”時,我也必須翻閲五個菲利普的故事才能找到與當前北愛爾蘭情況相關的故事。

那麼BBC到底在關注什麼事情呢?

看看BBC必看新聞那一欄裏的標題你或許就明白了。標題是這樣的:新疆爭議、北京冬奧、港府擬禁選舉“投白票”與更多BBC故事。

再看看首頁欄裏的幾條新聞,有英國王室想借菲利普親王葬禮結束裂痕的、有緬甸局勢的、有印度疫苗接種的,唯獨就是一眼找不到北愛爾蘭的。

BBC為什麼沒有進行大規模報道呢?它是在害怕什麼嗎?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香港發生暴徒襲擊警察的時候,BBC的報道可是非常“充分”的。

就連英國網友自己都説,英國廣播公司對香港騷亂的報道比對北愛爾蘭騷亂的報道要多,對武漢疫情的報道比對英格蘭北部疫情暴發的報道要多。

還有網友説,巴黎的抗議活動也是如此,目前已經持續了近兩年。BBC的觀眾完全沒有注意到隔壁正在發生什麼。但新疆、香港的新聞則永遠是“最新的”!

4

除了報道的次數和篇幅以外,在報道的描述上BBC也是延續了它的老牌“雙標”。

前邊提到,這次騷亂中一些示威者把矛頭對準了警察,暴徒們甚至用汽油彈、石塊和瓶子襲擊警察。

在對這些場景的描述中,BBC現在就會説這是魯莽和危險的犯罪行為,“被查明的人將面臨法律的嚴格要求”。

而在香港騷亂的時候,BBC不止一次指責警察濫用權力等等,也從沒有對香港警察被箭射傷、被刀刺傷、被燒傷等事件表示過同情。

這次北愛爾蘭的騷亂中我們也看到一些熟悉的場景,一些曾經被英美政客和媒體稱為“美麗風景線”的場景。

據北愛爾蘭警察局表示,暴力襲警的參與者多為年輕人,最小的甚至只有12歲。這些蒙着面的年輕人在街頭縱火、設路障、扔燃燒彈等等。

對此,BBC在報道中援引警方和相關人士的説法,一邊呼籲父母、監護人、社區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防止這種“醜陋的局面”上演,説這無非就是反社會行為和尋求關注的表現,警告孩子們説參與暴亂會讓他們有犯罪記錄。

另一邊又説這場看似“荒誕”的暴動背後,其實是當地勢力有組織、有預謀的襲擊,年輕人則成為他們手中的工具。

同樣是暴力襲警,同樣是年輕人,這些話、這些邏輯為什麼在BBC看待香港騷亂的時候從來沒有出現過?

今年1月份,美國發生暴力衝擊國會山事件時,BBC的記者還發表文章細數了美國和香港暴力事件的所謂不同,竭力證明“美國的暴徒才是暴徒”這一可笑論調。

最後刀妹想説,BBC一向喜歡標榜“客觀”,也許他們應該再好好學習一下什麼是真正的客觀。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