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力量賦能瀘定地震救援

  新華社成都9月10日電 “快看!這裏還有人!”7日早上9時5分,在地震前線指揮部,通過無人機發回的實時畫面,搜救人員在瀘定縣灣東區域內發現了2名倖存者。

  無人機組迅速通過喊話器與倖存者取得聯繫,讓他們在安全區域設置醒目標誌,保存體力等待,同時將現場相關信息同步報指揮部推送空中救援組。很快,2名倖存者成功獲救。

  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區地處山區,地形複雜,山勢險要,多處道路中斷,增加了救援難度。

科技力量賦能瀘定地震救援

  9月6日,救援人員抬着一名從瀘定縣得妥鎮灣東村疏散出來的受傷村民,準備通過直升機將其運出。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無人機、遙感衞星、直升機、5G急救車等組成的一支強大的“科技救援鐵軍”,突破人力極限,在地震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地震災區上空,雙尾蠍無人機輪次出動,在震中區域執行災情廣域巡查和實施公眾通信覆蓋任務。“翼龍”-2H應急救災型無人機也在震後第一時間飛往災區,建立專網通信,協助應急管理部構建應急指揮通信網絡,保障應急救援工作。

  地震發生後,得妥鎮灣東村左岸山體因地震垮塌,大渡河一級支流灣東河出現斷流,形成堰塞湖,情況危急。在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應急管理部再次調派一架“翼龍”-2H無人機,從貴州安順基地直奔震區,對震區堰塞湖、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進行高清“偵察”。

  與此同時,天上多顆遙感衞星對震區次生災害隱患點進行“掃描”。無人機和遙感衞星的綜合“掃描”為救援指揮提供了有力的研判分析依據,最終判斷灣東河堰塞湖風險總體可控。目前,當地羣眾已安全轉移。

  “發生地震後,遙感衞星能對現場的指揮救援起到極大的幫助。”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相關部門可以基於震前遙感影像,比對最新的震後影像,做出快速解譯,進行居民點位及人口分佈製圖,為搜救隊伍提供救援依據。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在震後第一時間啓動了民商衞星應急機制,緊急協調中國資源衞星應用中心及多家商業公司,調度多顆衞星對地震災區緊急成像。

科技力量賦能瀘定地震救援

  9月6日,救援人員抬着一名從瀘定縣得妥鎮灣東村疏散出來的受傷村民,準備通過直升機將其運出。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面對崇山峻嶺、深山密林,直升機在救援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日清晨,記者乘坐南方航空護林總站的一架米-171直升機從石棉縣城進入草科鄉,機艙內裝滿了方便麪和救災帳篷。由於道路中斷,目前草科鄉的救援物資幾乎全部靠直升機運送。

  執飛機長許波有着30多年的飛行經驗。他告訴記者,6日,該架飛機從草科鄉成功轉運出了8名傷勢較重的傷員。隨後,傷員被送上5G急救車。在5G急救車中有遠程超聲等醫療設施,並能啓動四川省人民醫院和石棉縣人民醫院的多方會診,隨車醫生可在轉運途中對病人進行搶救。

  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中移急救”團隊開展地空一體轉運,利用“直升機+5G急救車”,將磨西、王崗坪、草科三地災情嚴重的山區傷員轉運至石棉縣人民醫院。

  這幾日,石棉縣中學的操場變成了直升機停機坪,可同時容納兩架直升機起降。直升機去時運載着醫護、救援人員和物資等,返回時轉運來傷員。“這三天,整個石棉縣城的上空都是直升機的轟鳴聲,沒有停過。”“中移急救”團隊工作人員温婷婷説。

  “通信技術與醫療急救相融合,在這次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温婷婷説,遠程專家指導能彌補當地醫生對危重症治療的經驗不足,也能緩解前方醫生在餘震不斷中醫治病患時的緊張情緒,使救治更加高效、準確。(記者袁秋嶽、董小紅、吳光於、康錦謙、李力可、張海磊、胡喆、謝佼、李倩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7 字。

轉載請註明: 科技力量賦能瀘定地震救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