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英國東印度公司是如何一步步蠶食並統治印度的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綜合

導語:

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600年代初到達印度,當時苦苦掙扎,幾乎在乞求貿易和經商權。在不到150年的時間裏,蓬勃發展的英國商人在其強大的私人軍隊的支持下,基本上統治着印度。

在1800年代,英國的力量在印度得到擴展,直到1857-58年叛變為止。在那些非常猛烈的反抗發生後,情況將發生變化,但英國仍處於控制之中。而印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強大的大英帝國的前哨基地。

最初的公司由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於1600年12月31日成立,最初由一羣倫敦商人組成,他們希望在當今的印度尼西亞島嶼上交易香料。公司第一次航行的船隻於1601年2月從英格蘭啓航。

在與活躍於香料羣島的荷蘭和葡萄牙商人發生一系列衝突之後,東印度公司將精力集中在印度次大陸上。


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開始專注於從印度進口

莫卧兒帝國是在1500年代初期在印度建立的,當時一位名叫巴伯(Babur)的酋長從阿富汗入侵印度。莫卧兒人(或Mughals)征服了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區,而當英國人到達時,莫卧兒帝國已經非常強大。

賈漢吉爾(Jahangir)的兒子沙賈汗(Shah Jahan)從1628年至1658年統治印度,是最有影響力的莫卧兒皇帝之一。他擴大了帝國,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並將伊斯蘭教定為正式宗教。妻子去世後,他為自己修建了泰姬陵,作為陵墓。

莫格爾人以成為藝術贊助人而感到自豪,繪畫,文學和建築在他們的統治下蓬勃發展。

1600年代初期,東印度公司開始與印度的莫卧兒統治者打交道。在印度沿岸,英國商人設立了前哨站,這些哨站最終將成為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的城市。

包括絲綢,棉花,糖,茶和鴉片在內的許多產品開始出口到印度。作為回報,包括羊毛,銀和其他金屬在內的英國商品被運到印度。

該公司發現自己不得不僱用自己的軍隊來捍衞貿易職位。隨着時間的流逝,最初的商業企業也變成了軍事和外交組織。


鼎盛時期的莫卧兒帝國

1700年代,英國的影響力波及整個印度

1700年代初期,莫卧兒帝國崩潰,包括波斯人和阿富汗人在內的各種侵略者進入印度。但是對英國利益的主要威脅來自法國,法國開始佔領了英國的貿易站。

在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中,東印度公司的部隊雖然人數大大減少,但擊敗了法國人支持的印度部隊。由羅伯特·克萊夫(Robert Clive)領導的英國人成功地制止了法國的入侵。該公司控制了印度東北部重要地區孟加拉國,從而大大增加了公司的持股量。

在1700年代後期,公司官員因返回英國並炫耀他們在印度積累的巨大財富而臭名昭著。它們被稱為'' nabobs'',是nawab的英語發音,nagob是大人物的頭銜。

受到有關印度發生嚴重腐敗的報道的震驚,英國政府開始對公司事務進行一些控制。政府開始任命該公司的最高官員,總督。

當議會議員對納布人的經濟過剩感到不滿時,第一個擔任總督職位的人沃倫·黑斯廷(Warren Hastings)最終遭到彈imp。

到1720年代,莫卧兒帝國已處於崩潰狀態。其他歐洲大國正在爭奪在印度的控制權,並尋求與繼承莫卧兒領地的搖搖欲墜的邦結盟。

在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自己的軍隊,這是由英國軍隊以及 本土的士兵叫語印度兵s。

在羅伯特·克萊夫(Robert Clive)的領導下,英國在印度的利益從1740年代起獲得了軍事勝利,隨着1757年的普拉西(Plassey)戰役確立了統治地位。

東印度公司逐漸加強了控制,甚至建立了法院系統。英國公民開始在印度內部建立''盎格魯-印度''社會,英國的習俗也適應了印度的氣候


印度的英國生活

1800年代初期的東印度公司

黑斯廷斯的繼任者康沃爾利斯勳爵(因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服役期間在喬治·華盛頓投降而在美國被人們銘記)在1786年至1793年擔任總督。康沃爾利斯設定了一個將被沿用多年的模式,進行改革並剷除腐敗現象,使公司員工得以積累大量個人財富。

理查德·韋爾斯利(Richard Wellesley)從1798年到1805年在印度擔任總督,這有助於擴大公司在印度的統治地位。他在1799年下令入侵和收購邁索爾。19世紀的前幾十年成為公司取得軍事成功和領土收購的時代。

1833年,國會通過的《印度政府法》實際上終止了該公司的貿易業務,該公司實際上成為了印度的事實上的政府。

在1840?年代末和1850年代末,印度總督達豪西勳爵(Lord Dalhousie)開始採用被稱為''失誤學説''的政策來取得領土。該政策認為,如果印度統治者死於無繼承人,或者被稱為無能,則英國人可以佔領該領土。

英國人利用這一學説擴大了領土,擴大了收入。但這被印度人視為非法,並導致了不和。

英國在印度的統治被稱為''拉傑''(The Raj),該詞源自梵語'' raja'',意為國王。該術語直到1858年之後才具有正式含義,但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年了。

順便説一句,在拉吉(Raj)期間,英語中還使用了其他一些術語:手鐲,粗斜紋棉布,卡其色,pundit,泡泡紗,騎馬褲,便服,睡衣等等。

英國商人可以在印度發家致富,然後返回家園,這常常被英國上流社會的人嘲笑為'' 納布斯'',這是穆格爾統治下的官員頭銜。

印度的生活故事吸引了英國公眾,並且1820年代在倫敦出版的書籍中出現了異國情調的印度場景,例如大象打架的圖畫。


印度的大象大戰

宗教紛爭導致1857年印度兵叛變

在整個1830年代和1840年代,公司與印度人口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除了英國人征服土地引起廣泛的不滿外,還有許多宗教問題。

東印度公司已允許許多基督教傳教士進入印度。土著居民開始相信英國人打算將整個印度次大陸轉變為基督教。

在1850年代後期,針對恩菲爾德步槍的新型彈藥筒的問世成為焦點。彈藥筒被包裹在塗有油脂的紙中,以便更容易地將彈藥筒滑下步槍槍管。

在該公司僱用的當地士兵中,他們被稱為印度兵,有傳言説製造彈藥筒所用的油脂來自牛和豬。由於這些動物被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所禁止,甚至有人懷疑英國人故意破壞印度人口的宗教信仰。

由於對潤滑脂的使用感到憤慨,並拒絕使用新的步槍彈藥筒,導致1857年春季和夏季血腥的叛變。

暴力事件的爆發,也被稱為1857年的印度起義,有效地導致了東印度公司的終結。


1857年的印度叛亂

在印度起義之後,東印度公司被廢除,英國王室接管了印度的全部統治。

進行了改革,其中包括容忍宗教和招募印第安人進入公務員制度。在進行改革以通過和解避免進一步叛亂的同時,英國在印度的軍事力量也得到了加強。

結束語:

歷史學家指出,英國政府從未真正打算控制印度,但是當英國利益受到威脅時,政府必須介入。

英國新統治在印度的體現是總督辦公室。

英國政府解散了該公司。議會通過了1858年的《印度政府法》,該法終止了該公司在印度的作用,並宣佈印度將由英國王室統治。

該公司位於倫敦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總部東印度大廈於1861年被拆毀。

1876年,印度總理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宣佈維多利亞女王為 ''印度皇后 '' ,這凸顯了印度的重要性以及英國王室對其殖民地的感情。

在整個19世紀的剩餘時間內,英國對印度的控制將以和平方式繼續進行。直到1898年科松勳爵(Lord Curzon)成為總督並制定了一些非常不受歡迎的政策後,印度民族主義運動才開始興起。

民族主義運動發展了幾十年,當然,印度終於在1947年獲得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