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小蘭:炮製中藥飲片來不得半點虛功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綜合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咔嚓咔嚓咔嚓……手起刀落間,一段長約3.3釐米的白芍,不到3分鐘就變成了124片薄如蟬翼的切片。

47歲的生產技術操作員陳小蘭是“建昌幫”藥業南城分公司白芍切片的記錄保持者,經她切制的一寸白芍,片數多且薄,用時也更短。如今,這位技術多面手又多了一份榮譽:榮獲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陳小蘭曾是一名地道的農家婦女,在老家撫州市南城縣龍湖鎮竺由村那些年,她每天種地、餵豬,操持家務,日子過得清苦。2013年陳小蘭舉家進城,為了謀生,她到南城縣的一家服裝廠做了幾年平車工,在鞋店短暫地做過導購員。5年前,經朋友介紹,陳小蘭來到“建昌幫”藥業南城分公司,成為一名包裝工人。

做包裝上手快,可技術含量不高。“建昌幫”擅長中藥飲片加工,年輕時陳小蘭常幫父親去藥店抓藥,對傳統中藥炮製技藝頗有興趣。在藥廠的日子裏,她常去隔壁飲片車間,目睹了老藥工切藥、炒藥的過程。

“切藥、炒藥好似做菜、烹飪。”做得一手好菜的陳小蘭覺得這和自己切菜、炒菜並無二致,只要用心學,一定能學會。於是她找到生產製造部經理羅敏,毛遂自薦要求調崗。考慮到陳小蘭年紀較大,入門晚,不具備藥理知識,起初羅敏沒有同意她的調崗申請。

陳小蘭沒有放棄。她每天午飯都吃得很快,利用半個小時休息時間去藥廠的實訓基地“認藥”,週末也不例外。

她知道,要想入門中藥飲片炮製,識藥、辨藥是基礎。上萬種中草藥中僅常用藥就有300餘種,一些藥品顏色、氣味、外觀相近,要想把藥認對、認全難度不小。陳小蘭靠着反覆聞氣味、對比花紋這樣的笨辦法提升自己。

一來二去,羅敏被陳小蘭的這份執着打動,決定讓她試一試,把陳小蘭調入了技術車間。

蒸、煮、炒、炆、煨、煅……中藥炮製加工手段多樣,對工人的技術、經驗要求頗高。為了儘快熟練掌握“建昌幫”傳統中藥炮製技藝,陳小蘭拜老藥工付木生為師。她時常跟在師傅後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操作,哪裏看不明白了就上前請教,聽不懂就先記下來回家接着琢磨。5年來,各種藥理知識、炮製要點記滿了5本筆記本。

切制中藥飲片對工具、輔料、工藝都有要求。切制前,磨刀1小時,開刃要達3寸長,切制時坐姿呈45度角,才更省力。

“建昌幫”素有“七分潤、三分切”的經驗之談,潤藥得當,既能保證飲片質量,又可減少損耗。切制堅如磐石,只有拇指大的檳榔籽,先以去粗取細的河沙潤化7天,每天換3次水,再將其切成108片斜、薄、光、大的飲片,陳小蘭反覆磨練,雙手長起了厚厚的老繭。夏天炎熱,中藥提取車間內温度高達四十多攝氏度,陳小蘭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難度更高更復雜的是炒藥。藥工需根據中藥材性狀判斷炒制方法,把控時間、火候。炒制時間過長會焦掉,過短,藥性達不到中藥標點。陳小蘭就炒壞過100公斤蒼耳子。

師傅付木生常鼓勵她,“炒藥要有耐心,炒制過程要多查看,多思考,要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

炒制中藥材會產生難聞的氣味和油、煙、灰等物質,燻得人直流淚。炒制工作又髒又累,工資也不高,不少人幹了幾個月就走了,陳小蘭卻堅持了下來。她説,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專一行,“我是農民出生,和下地幹農活相比,炒藥這點辛苦不算什麼。”

如今,陳小蘭已成長為藥廠的技術骨幹,在2017年公司舉行的中藥傳統技能競賽中,斬獲切藥、炒藥兩個單項冠軍。在2020年江西省“天工杯”中醫藥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中,陳小蘭獲得中藥材炮製一等獎。

中藥提取、飲片炮製來不得半點虛功,其崗位之細、操作之繁瑣只要細節上稍有差池,其結果可能就會謬之千里,必須精益求精。陳小蘭始終記得師傅對她的告誡:“作為一名藥工,要講良心做好藥,惠及更多百姓。炮製飲片,再繁也不能省人工,再貴也不可減物力。”

工作中,切、浸、煎、濾等,每一步陳小蘭都要做到一絲不苟,堅持匠心精神。經她炮製的中藥飲片顏色均一、藥效有保障。她不僅工於文火煨、炆、炙、熬,還擅長水、火去毒工藝,確保了中藥飲片形、色、氣、味。

近年來中藥傳統炮製領域出現了“師傅越來越老,徒弟越來越少”的困境。“沒有活水,再好的技藝也流動不起來,‘建昌幫’是中醫藥的瑰寶,不能讓其博大精深的炮製技藝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失傳。”2021年起,陳小蘭主動請纓,承擔起對6名青年員工的“傳幫帶”工作,像師傅付木生一樣傳道授業,傾力相授。

她説,要讓這一領域後繼有人、薪火相傳,使“建昌幫”傳統中藥炮製技藝傳承光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