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冠病毒去哪兒了”的問題引起廣泛討論。多省市疾控中心發佈提示,目前多地處於病例散發狀態,尚未檢測到新的變異株。與此同時,隨着天氣變暖,有網友發出疑問——新冠病毒還會有哪些變化?進入春夏季節後,新冠病毒會消失嗎?這些疑問,縈繞在民眾心裏,催生出不少想法,有人因此認為疫情陰霾散盡,到了該額手相慶的時候;也有人仍然感到焦慮,認為疫情只是暫時穩定下來,大規模的“反撲”仍有可能。
春節之後,防疫形勢的最新變化與過去形成了鮮明對照:藥品搶購熱潮餘温剛退,丟棄多餘藥品的現象已在各地出現;民眾還在為醫務人員能否應對好醫療擠兑現象而擔心,醫院發熱門診等繁忙科室就已基本恢復平靜;有人還在為外出會不會“陽”而焦慮,景區和車站已經“擠”字當頭。來勢洶洶的感染高峯在普通人的觀感中似乎戛然而止,變化如此之快,難免令人心存疑慮。也正因如此,人們才對疫情的未來走勢十分關心。
其實,對於疫情的發展趨勢,公衞部門不難根據傳染病學規律作出判斷。大部分地區超過80%的人感染後,形成的免疫屏障會持續一段時間。但隨着免疫力遞減,個人感染風險遞增,感染仍會散發。新冠病毒感染後產生的抗體,通常能夠保護感染者半年以上,因此下一輪疫情可能在半年左右出現。但個人感染先後、免疫力強弱、免疫衰退進度不同,將來即使有疫情,感染時間也會相對分散,不會再次出現短時間內大量感染的現象。疫情流行趨於温和與平穩,是大勢所趨。
不過,即便疫情在整體上趨於温和平穩,感染新冠病毒對於家庭和個人的影響依然不容小覷。對此,普通人還應注意防護,不能過早懈怠下來。不注重戴口罩等防感染手段,感染風險將升高;未按期接種疫苗,患重症的可能性會增加。高齡與慢性基礎性疾病等風險人羣,採取防護措施的重要性更為明顯。這些個體差異,會導致每個人面對疫情的風險大小有所不同。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差異沒法改變,但多數個體差異與個人行為有關,可以通過積極的行動,營造最有利於自身的防疫環境。
家庭和個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響的最佳辦法,就是秉持科學態度,依照權威指南做好防範。世界衞生組織最近主導的一項研究顯示,曾經感染和接種疫苗,兩者相加產生的“混合免疫”,具有更強或更為持久的免疫力,能預防97%以上的重症或住院。因此,不僅未感染者要積極接種疫苗,“陽過”之後一段時間,同樣應按官方指引儘可能接種疫苗。此外,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等習慣也應深入人心。
新冠病毒不會自己消失,盲目放鬆不可取。不過,新冠病毒雖然還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但病毒毒性逐漸衰減、感染後症狀減輕、公眾防疫經驗日益豐富、有效的疫苗和藥品越來越多等,是可以預料的趨勢。疫情雖未結束,諸多積極的因素綜合在一起,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防疫前景保持樂觀。
面對與新冠病毒有關的疑問,每個人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總而言之,既不麻痹大意,又不緊張焦慮,保持防疫定力,用科學的防疫舉措框定正確答案,是應對當前疫情的最佳選擇。
羅志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