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進攻伊拉克時,與美國敵對的俄羅斯,為何不理薩達姆的求助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綜合

2003年,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高奏凱歌,僅僅花了十幾天時間就開進了巴格達。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眼見局勢不妙,便帶着親信落荒而逃。在經過幾個月的搜尋後,美軍在提克里特一處地窖中成功抓獲薩達姆,伊拉克由此進入了另一個時代。

實際上,就在美國要向伊拉克動兵之前,薩達姆曾向中東的一些國家尋求庇護。但由於美國的實力強大,中東國家基本上無人敢插手。為了博得一線生機,薩達姆也向俄羅斯尋求了幫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一向和美國對立的俄羅斯,這一次卻也沒有出手。

(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

那麼,為什麼俄羅斯會對伊拉克見死不救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當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拿出那瓶“洗衣粉”,指責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藉此名義要對伊拉克出兵時。俄羅斯是投了反對票的。而這件事也使得美國最終繞過了聯合國,強行對伊拉克發起了進攻。

在海灣戰爭之後,薩達姆曾在國際社會中多次和美國正面硬剛,儼然成為了一名“反美鬥士”。而蘇聯和美國對立多年,俄羅斯獨立之後,也和美國的關係好不到哪裏去。俗話説,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從這個層面來説,伊拉克對於俄羅斯維持在中東地區的利益,是具有極大戰略作用的。

然而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俄羅斯最終卻並沒有以強硬的態度進行干涉。甚至在伊拉克人請求幫助時,俄羅斯還勸薩達姆離開伊拉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説起來,俄羅斯確實想幫助伊拉克,但卻是一種有心無力的狀態。

自從蘇聯解體,葉利欽上台之後,俄羅斯在經濟上拋棄了前蘇聯的經濟體制,轉而開始使用冒險性的“休克療法”。俄羅斯經濟在休克療法的刺激下,持續出現衰退,國力開始不斷下降。並且由於國有資產流失過多,俄羅斯的貧富差距也開始拉大。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

最慘的是,俄羅斯國內的金融寡頭越來越多。到20世紀末,俄羅斯形成了“七大寡頭集團”,這些寡頭集團幾乎完全掌控了俄羅斯的經濟命脈。

並且由於葉利欽在俄羅斯推行了以西方模式為樣板的政治體制改革,俄羅斯的政治體制也相當糟糕。

最終葉利欽在內憂外患之中下台,普京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普京上台之後,開始大力打擊金融寡頭,肅清俄羅斯的政治環境。他的上台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的確是挽救了俄羅斯。不過,儘管俄羅斯的情況有所好轉,但因為使用“休克療法”導致國力損耗嚴重。俄羅斯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同美國爭雄。

比較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2001年,美國要打擊恐怖組織,對阿富汗出兵時,俄羅斯在聯合國就是投了贊成票的。

而到了2003年,俄羅斯其實仍然不夠實力和美國扳手腕。因此儘管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投了反對票,但實際上他們不僅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反而還回過頭來勸誡薩達姆要識時務,去其他地方避難。只不過,要薩達姆放棄統治了三十年多年的地盤,實在是不太可能的。

(“反美鬥士”薩達姆)

當然,俄羅斯不想插手這件事,實際上還有另外的目的。

早在1979年,蘇聯就曾經入侵過阿富汗,發起了阿富汗戰爭。在蘇聯控制住阿富汗的政府機關,並且扶持其為傀儡政權之後。阿富汗各地紛紛都成立了反政府武裝,開始不斷對蘇軍發起騷擾遊擊。

在十年阿富汗戰爭期間,阿富汗反政府武裝在美國、巴基斯坦和沙特等國家的大力援助之下,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強大的蘇軍無法發揮優勢,被迫與反政府軍陷入了僵持之中。到了1989年,在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干預下,蘇聯才正式從阿富汗撤軍。

這場戰爭極大消耗了蘇聯的國力,讓本就處於動亂邊緣的蘇聯直接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幾年後,蘇聯正式解體,而這場阿富汗戰爭就成為了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所以在美國要攻打伊拉克的時候,俄羅斯其實是有些幸災樂禍的。畢竟從紙面實力上來看,伊拉克當時也算得上是中東強國,遠比當年的阿富汗要強得多。一旦美國陷入伊拉克戰爭的漩渦中,其發展的勢頭必然會受到遏制,而這也正是俄羅斯想要看到的。

不過,當戰爭真正爆發的時候,伊拉克卻在短短几十天內就被拿下了,這多多少少讓俄羅斯有些失望。

(參考資料:《沙漠梟雄薩達姆和他的王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