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閲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近些年來,阿拉伯地區動亂不斷,從利比亞、敍利亞、也門內戰到卡塔爾與多國斷交,西亞和及北非的地區局勢越發錯綜複雜。究其根源,幾乎全部源於著名"阿拉伯之春"。這個詞聽上去非常美好,甚至還有一絲浪漫色彩,然而其實質卻與浪漫美好毫無關係。
一切還要從八年前的突尼斯説起。突尼斯,是非洲北部的一個小國,領土面積只有16萬平方公里,東臨利比亞,西靠阿爾及利亞,北瀕地中海,海岸線附近有着豐富石油資源可以開採。然而由於突尼斯被兩個地區大國夾在中間,發展難度很大,再加上人口眾多,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在阿拉伯國家中處於墊底狀態。由於突尼斯國小民窮,也沒發生過什麼大事,所以鮮為人知。可自從這場席捲阿拉伯世界的革命在此引起後,人們漸漸將目光投向了突尼斯。
2011年1月,突尼斯境內一小販布瓦吉吉因走投無路在當地政府大樓前當眾自盡,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一場名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席捲開來。這名小販原是一年輕大學生,因國內就業困難,一直都沒能找到工作。迫於生計,他不得不上街擺攤售賣水果,結果被警察沒收,多次訴説無果後,這個26歲的青年最終選擇自盡以示抗議。
説起來,這本是一個普通矛盾衝突,但卻點燃了突尼斯國內民眾長期積攢的反抗情緒。在這一事件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後,突尼斯百姓紛紛走上街頭進行抗議,要求總統本·阿里下台。突尼斯在本·阿里這個強權政治家的長時間統治下,不僅失業率高達20%,國內其他矛盾也激增,人們藉着這一事件反抗本·阿里政權,在數次大規模遊行示威遊行後,本·阿里終於黯然下台。
照理説,統治突尼斯二十多年的本·阿里被趕下台也就算結了。然而在突尼斯爆發"茉莉花革命"(其國花為茉莉花)後,早已不滿國內高壓統治的利比亞、埃及、敍利亞等十餘國民眾在別有用心者的煽動下也掀起了類似的運動,一時間革命浪潮席捲大半個阿拉伯世界,由於其從春天開始,故名"阿拉伯之春"。
在所謂的“民主自由”口號下,阿拉伯世界的許多強人政權被推翻,其中利比亞的獨裁者卡扎菲慘死街頭,敍利亞深陷內戰、風雨飄搖,雖然這些國家在經歷革命之後迎來了西方政客所鼓吹的自由,但無論是利比亞、埃及還是敍利亞,都因此致使國內局勢混亂,經濟損失極為慘重,社會秩序至今尚未恢復。
反觀在"阿拉伯之春"最開始的地方突尼斯,在終結強權政治後,該國長期陷入無休止的黨派爭端之中,百業廢弛,失業率和犯罪率不斷上升,社會矛盾更為激化。更為嚴重的是,長期混亂下,突尼斯國內已被恐怖組織滲透,民眾安全受到空前威脅。如今,越來越多的突尼斯人開始懷念起本·阿里時代,最起碼那時國家安全穩定,畢竟“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然而事已至此,已無法重來。至於和伊拉克、敍利亞等國相比,突尼斯或許算得上非常幸運,但國家的未來卻輸得乾乾淨淨。
參考文獻:
《突尼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