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給孩子過一個有儀式感的兒童節,究竟有多重要?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綜合

一大早,媽媽羣裏的聊天記錄就是999+。

當了媽的女人,每天腦海裏都輪番上演着關於孩子的苦情戲、內心戲。今天演的便是“六一該給孩子送什麼禮物?”

家有5歲小暖男的強強媽説:“我兒子一個月前就開始琢磨這事了,説他們幼兒園的小朋友已經收到了兒童節禮物了”。

一向少言的悠悠媽説:“昨天睡前,姑娘摟着我的脖子説,同學美美有一條好漂亮的公主裙,穿着可真像公主”。

遙遙媽説:“剛過完年,我家胖小子看中一款玩具汽車,直接問我,怎麼還沒到六一兒童節?”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聊到最後,分成兩大陣營:送禮物的和不送禮物的。

給孩子送禮物的,在糾結送什麼、價位幾何。

不給孩子送禮物的,理由也特別簡單:不慣他這習慣, 一切禮物必須用成績説話。

韓國作家金大中説:“禮物表達了人與人之間最温馨、最美好的心意。”

在孩子心裏,禮物從來不分貴賤,只有喜不喜歡,他們期待的不過是父母的一片心意,一份重視。

這份心意和重視,還有一個特別美好的名字:儀式感。

關於儀式感,《小王子》這樣説:“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儀式感,就如同給孩子生命,注入了無限的希望,替孩子保持着珍貴的童真,這是父母給孩子的終身禮物。

1

上個月,妹妹的女兒6歲生日,她對我説:“孩子越大越有心思,大半個月前,就盤算着生日的時候,要有蛋糕,要有公主裙,還要請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家裏做客。”

妹妹很驚訝,一個不滿6歲的孩子,居然會對生日如此期待,且做了這麼多安排。

為此,妹妹特意請了兩天假——

半天時間,她按照女兒提供的名單,挨個給小朋友的家長打電話,邀請孩子們到家裏來玩;

半天時間,用來查找做什麼菜。

第二天,她不到5點便起牀,到菜場買回食材,又跑了水果市場、超市,半天時間又過去了,來不及休息,就開始準備食物,烤雞腿、骨肉相連、水果拼盤……

從幼兒園回家的女兒,看到滿滿一桌子的菜和水果,還有大大的小豬佩奇蛋糕,一把摟住妹妹説:“媽媽,我好愛你!”

接着,小大人似的,一邊忙着招呼小朋友,一邊房間裏進、客廳裏出……

妹妹説,自打女兒會説話起,就一張嘴巴不饒人,性子又倔,即便明知自己錯了,也從來不認錯,為此,沒少挨她爸揍,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孩子很少如此親暱地抱着她,説一些温柔的話……

儀式感如同生活的調味劑、文化的倍增器,為平凡的生活增添生機,讓潦草的生活煥發温馨。

充滿儀式感的生活,也讓孩子變得柔弱和感恩。

2

在《小王子》裏,小王子與他馴養的狐狸有一段對話:

狐狸説:“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

小王子問:“為什麼?”

狐狸説:“比如,你下午四點來,那麼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發現了幸福的價值。”

孩子的幸福價值是什麼呢?

去年平安夜一大早,兒子的同學鳴鳴打電話來,説他收到了聖誕老人的禮物,有小汽車、變形金剛,塞得大襪子裏滿滿的……

兒子的表情從興奮變成了失落:“真的嗎,我怎麼沒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呢?”

掛斷電話後,兒子跟我在身後追問:“媽媽,你覺得我聽不聽話?我們同學都説,只有聽話的孩子才能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

那兩天實在太忙了,忘記了給他準備聖誕禮物,沒想到孩子這麼在意。

晚上吃過晚飯後,我提議出去轉轉,兒子破天荒的不願出去,他説:“要留在家裏等聖誕老人。”

我把他抱坐到我腿上,看着他的眼睛,告訴他:“聖誕老人通常都是在人們睡着了之後才會來,你是看不見他的,你要相信媽媽,相信聖誕老人今晚一定會來的。”

我們去了他平常最喜歡的玩具商店,他拿起一款拼裝玩具看了看,居然沒有要求我買。

我藉機偷偷買下了,在他睡着後,拿出之前用過的聖誕襪裝好,放在他枕頭旁邊。

第二天早晨醒來,他顧不上穿棉衣,光着腳跑到我面前,興奮地説:“媽媽,聖誕老人給我送禮物了!好幸福啊!”

小眼睛裏,放着光。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孩子傳遞過來的幸福。

上學路上,孩子又蹦又跳,一直問我,是不是真的有聖誕老人?

親子教育專家説過:“孩子不是為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為童年而活,我們要讓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歷,不要讓他生來只能做沒翅膀的凡人”。

被幸福感包圍的童年,將讓孩子一生受益無窮。而這份幸福感,則需要生活的儀式感去傳達。

3

有儀式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視和莊重,覺得自己在“被愛着”。

黃磊曾經在《奇葩説》上説過:“我有兩個女兒,如果有一天那個男的跟我女兒説沒有婚禮,我會跟我女兒説不要嫁給他。”

也許婚禮過後,婚姻生活只剩下柴米油鹽的平淡。所以我們才需要儀式感,讓那一天與眾不同,很多年以後仍能記起當初的美好情感。

這也是為什麼,新年要吃餃子、領壓歲錢、穿新衣服,端午節要吃粽子、划龍舟,中秋節要吃月餅、賞月……在我們感嘆年味一年比一年淡的時候,不妨自問:我有認真地過這些節日嗎?我是否有儀式感地對待它們了?

這種儀式感,不僅僅體現在節假日中,更高級的,是把每一天普通的生活也過得有儀式感。

小小的儀式,可以是約定一家人每天早上多忙都要一起吃早餐,可以是睡前雷打不動的晚安吻,可以是週末抽半天空一起徒步和野餐......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在潛移默化地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生活是枯燥或是精彩,是粗糙或是精緻,是麻木或是充滿期待,一切的意義,都是由你自己賦予的,無關物質。

當你每天早起十五分鐘為自己和家人做一頓營養均衡的健康早餐,而不是匆匆忙忙在樓下買兩塊錢包子果腹;當你每天穿着精心搭配好的衣服、化着精緻的妝去上班,而不是日復一日的短褲搭配T恤和布鞋……

這種富有儀式感的生活,時刻都在幫你教育孩子:用莊重而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裏的每一件事情,對自我嚴格要求,尊重每一個場合。而不是渾渾噩噩地過着每一天,忘了如何投入生活,如何為人生賦予價值。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寫道: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或許兒童節過後,孩子又要投入到緊張的學習當中,每天過着重複的生活,但這種儀式感會時刻提醒孩子:在漫長而無邊的黑夜裏,只有善待自己,才能讓生活變得精緻而豐盛。

我想,這才是父母在兒童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吧。願你和孩子都能感受平凡生活中的小確幸,充盈着對未來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