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世紀洪災”帶來的警示
連日來,受極端天氣影響,德國等西歐國家遭受了嚴重的洪災,死亡人數據報道截至18日至少已經超過180人。有人稱這場災害為“世紀洪災”,甚至是“西歐史上最嚴重洪災”。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主汛期,正處於“七下八上”的關鍵階段。德國重大洪災警示我們,包括防汛抗洪在內的應急管理行動應該具備“五心”。
一是同理心。德國遭遇的這場特大洪災發生原因普遍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結果。有科學家指出,由於温暖的空氣中含有更多的水分,不斷升高的全球平均氣温已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約1.2攝氏度,令強降雨更可能發生。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具有跨界性、彌散性、廣泛性,其影響無差異地危及各個國家,將整個人類結成一個休慼與共的安全命運共同體。這也充分説明與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對於德國人民遭遇的災害,我們在感同身受、表示同情的同時,也必須具備同理心,即類似的災害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個國家。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成為“自然的寵兒”。這場災難昭示各國,全球氣候變化令我們以往的應對經驗出現不足,要做好應對極端天氣的準備,也要切實加強國際合作,從根本上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説,幫人也是幫自己。
二是戒懼心。在防汛抗洪方面,德國一向被認為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之一。但是,此次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德國的應急管理能力表現,受到國內公眾的廣泛質疑。實際上,這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危機往往會超越人們的想象力,所造成的混亂與無序會超越日常形成的管理能力。極端天氣往往有小尺度、隨機性的特點,會導致短時局地強降雨,難以精準研判與評估。例如,在德國洪災中,一些中小河流暴漲,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有時,一些導致羣死羣傷的天氣事件還具有突然轉折性,讓人猝不及防。此外,現代社會的運行嚴重依賴供水、供電、供氣、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一個微小的擾動,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其後果難以預料。所以,我們對於極端天氣事件要有戒懼之心,應急管理要體現底線思維,而不能對天氣預警麻木不仁。
三是創造心。相對而言,歐洲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地區,且建立了較為先進的預警體系,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應急管理模式。但是,面對極端天氣事件,應急響應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因為既往積累起來的應急經驗可能難以完全有效應對眼前的巨大危機。面對災害日益增多的不確定性和異常性,以經驗去研判、甚至剪裁事實的結果勢必會招致嚴重損失。例如,德國通常降雨量有限,這使部分地方政府或公眾面對雨情、汛情抱着想當然的態度,沒有做出及時且帶有冗餘量的應急準備。在高風險的社會,一切皆有可能。對不確定性不能抱有僥倖心理。
四是謙遜心。人是自然之子,大自然是人類之母,而大自然孕育萬物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面對自然災害,人類應該具有足夠的謙遜之心,有些時候要理解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能一味地強調與自然抗爭,而是要及時轉移、疏散社會公眾,使其得以及時避災。此次,德國洪災應對的過程中,部分民眾沒有及時得到避險轉移,這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當然,能否及時轉移疏散公眾,這與社會組織程度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五是非常心。突發事件包括常規突發事件和非常規突發事件,救災也分為常態救災和非常態救災。德國洪災發生後,聯邦政府特事特辦,出動軍隊參與救災,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面對當代世界風險的高度複雜性與高度不確定性,非常態救災可能會日益成為應急管理的新常態。從這個意義上説,應急管理需要的不是“平常心”,而是“非常心”。非常態救災會超越日常設計的行政制度規則,不能墨守成規,而需要以方便和效率為原則,不必拘文牽義,而必須打破陳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王宏偉,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