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全球氣象能力建設作出貢獻

過去50年來,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極端天氣和氣象災害數量成倍增加,早期預警對於挽救生命和減少財產損失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唯一擁有“世界氣象中心”稱號的發展中國家,承擔起世界氣象組織賦予的職責,在信息共享、氣象預報、災害預警、推廣氣象衞星國際應用等工作中積極擔當,為全球氣象能力建設作出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貢獻。

氣象災害愈演愈烈

早期預警意義重大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佈《天氣、氣候和水極端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圖集(1970—2019)》(以下稱報告)指出,過去50年,由於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增加,與天氣、氣候或水患有關的災害數量增加了5倍,總共超過1.1萬起,死亡人數超過200萬人,損失3.64萬億美元。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和降水的次數正在增加,這些情況將在世界許多地區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裏·塔拉斯指出,僅在今年夏天,北美、歐洲、亞洲多地就遭遇了突破歷史紀錄的熱浪和強降水侵襲,乾旱、山火、洪水、極端温度給生產生活造成廣泛的災難性破壞。

“氣候變化就在眼前。必須加大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投資,其中一個方法是加強多種災害早期預警系統。”塔拉斯指出,嚴峻的統計數據後面是希望,經過改進的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已大幅降低死亡人數,如今氣象災害導致的死亡人數已降至半個世紀前的1/4,“我們在挽救生命方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做得更好”。

與此同時,報告也顯示,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91%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在世界氣象組織的193個成員中,只有一半擁有多重災害早期預警系統,非洲、拉丁美洲部分地區以及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島嶼地區的天氣和水文觀測網絡存在嚴重缺口。

開展防災減災合作

展現氣象大國擔當

2020年5月17日,名為“安攀”的孟加拉灣強氣旋風暴加強為特強氣旋性風暴。眼看氣旋風力還在不斷加強,孟加拉國氣象局連夜緊急聯繫世界氣象中心(北京),請求實時獲取更高分辨率的中國氣象衞星監測、數值預報指導產品。中方收到請求後,立即組織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專家開展專題服務,並在中心的高交互網站上為孟加拉國氣象局開設專門用户,實時為其提供所需產品。

“世界氣象中心的主要職責就是聚焦整個地球系統,重點提供天氣、氣候、水以及環境等指導產品,支持欠發達國家氣象預報業務能力提升。”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運行辦公室主任周慶亮告訴記者。2017年,在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六十九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唯一的世界氣象中心,表明中國的氣象服務能力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全球目前一共有10個世界氣象中心,在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氣象預報、災害預警職能中發揮着核心作用。2019年首屆世界氣象中心研討會在北京舉辦,塔拉斯致辭時説:“你們的服務不僅對自身非常重要,而且對於沒有能力運行全球數值模式的欠發達成員來説尤其珍貴。我們所有成員都能夠使用你們的產品和模型,並從你們的成果中受益。”

“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需要各方展開合作,因此聯合國下屬專門機構世界氣象組織在其框架下成立了世界氣象中心的合作機制,由有能力的世界氣象組織成員提供更多全球氣象監測、預報和服務等產品,中國從2017年起勇敢承擔起了這一義務。”周慶亮介紹説,世界氣象中心的具體職責包括提供製作全球確定性數值天氣預報、全球集合數值天氣預報和全球長期數值預報等。“我們每天需要提供全球未來10天的天氣預報,對極端天氣進行預測,還要發佈對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的監測以及月、季、年氣候預測信息等。”

除了這些規定義務之外,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還把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能力建設視為重要職責,切實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技術支持和人員培訓。“中國是一個氣象大國,在以往應對各類氣象災害事件中積累總結了不少最佳實踐,我們希望能分享給非洲和亞洲等欠發達國家,共同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周慶亮表示。

據瞭解,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中國氣象局每年會舉辦15期左右國際培訓班,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約300位氣象部門專家提供短期專題培訓,內容涵蓋風雲氣象衞星應用、颱風預報、氣候預測、氣象防災減災等。

老撾氣象水文局天氣預報和預警處處長博恩蒂姆·西索普漢塔馮曾專門來函,感謝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為老撾專門建立定製化交互網站,提供所需求的預報產品,“這是非常好的產品,對我們幫助很大!相信通過這個平台提供的信息和預報,老撾氣象水文局的預報能力將得到加強!”

集合科技創新力量

提高全球服務能力

成為世界氣象中心,面向全球提供服務,離不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支撐。在今年的服貿會上,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在國家會議中心的國別展區亮相,展示了中國“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業務能力建設的核心技術力量。

觀測是人類瞭解地球系統如何形成天氣、氣候和水文的關鍵。全球目前有30多顆氣象業務衞星和約200顆科研衞星,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工和自動地面氣象站、高空站、船舶、飛機、雷達、浮標,每天對氣象關鍵參數進行測量。中國已形成空天地一體化完整氣象觀測體系,擁有全球最大氣象雷達探測網,氣象衞星整體處於世界先進水平。9顆風雲氣象衞星在軌運行,向全球118個國家和地區免費提供衞星資料和產品服務。

全球數值預報系統是氣象部門提供服務必不可少的核心“芯片”。在天氣預報方面,我國建立了自主可控可用的GRAPES數值預報體系,全球預報分辨率達到25公里、全國預報分辨率達到3公里,全球數值預報模式可用預報時效達到7.7天,逐步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基於這一體系,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開發並提供了30餘類產品,通過世界氣象組織氣象信息系統、門户網站提供業務指導產品。

精密監測、高速通信、超級計算機……自主精準的全球數值預報系統研發對多項支撐技術提出極高要求。“每年對系統進行不斷開發升級也是我們的重要工作。”周慶亮説。今年, GRAPES—GFS全球同化預報系統實現版本升級。升級後,中國將具備全球範圍內熱帶氣旋的數值預報能力,可惠及全球受熱帶氣旋影響的地區和人民。

天氣、氣候和水文,影響着農業、交通、保險、旅遊等眾多社會經濟領域。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從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頭10年,氣象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增加了7倍。近年來,世界氣象組織積極推動氣象服務公私合作發展,鼓勵國家氣象部門與私營和學術部門尋求互利合作,以改善對全社會的氣象服務。

集監測、預報、可視化等服務於一體的GEOVIS氣象數字地球平台、能安裝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小型氣象自動站、可隨身攜帶的多功能袖珍手持氣象儀……在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展上,一些中國企業也帶來了自主研發的氣象服務產品。“目前中國氣象領域相關企業已經超過1萬家,氣象部門、企業、學術機構共同參與的氣象服務多元供給體系已經形成。”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峯告訴記者,“未來我們還要更多地激發社會力量的創新活力,利用數字化手段開發更加多元化的氣象產品,滿足各行各業的專業化氣候服務需求,減少在全球氣象災害風險下的經濟損失。”(本報記者 尚凱元)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16日 第17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7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為全球氣象能力建設作出貢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