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拉開帷幕。
與往年的“喧囂”相比,今年則“冷清”許多。據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全國春運期間發送旅客在17億人次左右,日均差不多4000萬人次,比2019年要下降4成多,比2020年增加一成多。日前,鐵路部門表示,春運節前車票的預售較往年同期下降近6成,預計全國鐵路春運客流將下調至2.96億人次。
春運人數大幅減少,受疫情影響,也是各地“非必要不出行”“就地過年”倡導下的必然。這説明“就地過年”正在形成一種共識,比起流動的風險和親人的團員,人們選擇了以更為安全的方式度過這個春節。
我們也看到,雖然春運人數減少,但仍然有數億人次的出行,尤其是疫情下的大規模流動,對交通運輸部門來説,責任一點也不小。據全國鐵道團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路已有超過20萬名95後青年奮戰在鐵路一線,為旅客出行保駕護航。其實,這樣的堅守不止在春運,也在平平常常的每一天,只是春運讓這種“默默無聞”顯性化了。
如何減少流動過程中人員的接觸,如何以更為科學的部署、科技的手段,讓整個出行安全、平穩、有序,考驗交通運輸部門的智慧擔當。以鐵路為例,為備戰2021年春運,長三角鐵路部門推出不需要“近身”接觸的智能無人安檢機、智能紅外線“測温門”、低密度“分散式”候乘車環境等等,提升出行服務供給,讓歸途更温馨。對於站車疫情防控,鐵路部門也明確表示,採取更嚴格的防控措施,嚴格落實通風換氣、衞生保潔、日常消毒等預防性措施,嚴格實施旅客體温檢測,引導旅客全程佩戴口罩。
今年的春運,沒有了“一票難求”的焦灼,卻多了些疫情影響的沉重。有些人選擇“就地過年”,也有一些人選擇“回家團圓”,這是傳統文化使然,也是社會治理的温情所在。有人説,春運不僅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出行高峯,也是觀察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最佳窗口。
對於留下來“就地過年”的,當地應當做好慰問與關懷措施,讓他們能感覺到“年味與温暖”;對於“返鄉人員”,做好流動過程中的各項預防措施,責任很重。讓“返鄉人員”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讓“就地過年”的人,留得下,留住心,留住鄉愁,是這個“特別”的春運帶給我們的思考。而“一動一靜”的春運背後,彰顯社會治理的辯證邏輯。
作者:陸玄同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