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材生產”到“生態建設”:亞洲象研究中心背後機構的“轉身”史
中新網昆明6月13日電 題:從“木材生產”到“生態建設”:亞洲象研究中心身後機構的“轉身”史
作者 繆超
中國一羣北遷亞洲象近日引起社會高度關注。12日,中新社記者就亞洲象北遷事件採訪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意外發現該研究中心背後機構——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一段不為人知的“轉身”歷史。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是中國研究亞洲象的權威機構之一。2019年12月,研究中心在位於雲南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掛牌成立。
成立後,研究中心圍繞亞洲象保護開展了亞洲象行為學、生態學、棲息地、承載力等方面的基礎研究,為地方各級主管部門開展亞洲象保護、預警監測提供技術支持。
為什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在該局昆明勘察設計院掛牌?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黨委書記周紅斌説,勘察設計院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林業部西南林業勘察設計總隊,“上世紀60年代,中國作出開展‘三線建設’的決策,其中確定把金沙江林區開發作為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建設配套的大中型項目,以確保西南區‘大三線’建設對木材的需求。”
當年,13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從中國中南、西北、東北、華東各地,直奔雲南、四川,開展金沙江林區開發前期工作。從1965年初到1966年,他們完成了華坪等8個林業局所轄林區132萬公頃的森林資源調查二類調查任務;拉姑等6個林業局的總體設計和相應的道路、橋樑設計;金沙江虎跳峽以下木材流送方案、推河點及格里坪收漂工程的初步設計等,為“三線建設”作出貢獻。
“上世紀90年代末,林業行業走入資源圍困、經濟危機的窘境。”周紅斌告訴記者,進入21世紀,隨着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中國林業從以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以生態建設為主。
周紅斌稱,為了適應中國林業形勢發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及時調整專業配置和業務方向,實現了從為木材生產服務到為生態建設服務的轉變,成為全方位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高質量技術支撐的研究型技術單位。
目前,該院承擔着中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退耕還林國家級核查驗收、濕地監測評估、生態修復規劃設計、荒漠化監測、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林業草原有害生物調查等任務。
周紅斌説,“對於近日北遷亞洲象羣,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從2020年起就持續關注,今年4月16日象羣遷移到玉溪市元江縣起,中心技術人員一直和雲南省林草局始終在一線提供技術諮詢、指導。”
中國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説,隨着中國政府保護力度的加大和公眾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亞洲象種羣數量增加、棲息地生態環境向好,亞洲象的行為習慣、食性和分佈區域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這對我們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專家組正在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創新研究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