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侃天下|戰火之下,烏克蘭緊急標識文化遺蹟、轉運文物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世峯

今年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簽署50週年。自本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職責範圍內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包括加強文化保護,並於3月8日發佈了一份新的進展報告。

2月27日在烏克蘭基輔拍攝的空中的濃煙。

標識文化場所免遭轟炸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烏克蘭局勢發表聲明,對軍事行動深表關切,並呼籲防止破壞文化遺產。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下設機構國際藍盾委員會也發表聲明稱,隨時準備協助保護烏克蘭的文化遺產。

俄烏衝突之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就強調:“我們必須保護烏克蘭的文化遺產,它們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未來和平與凝聚力的催化劑。國際社會有責任保護這些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注着戰火下的烏克蘭,與所有相關機構及烏克蘭文化專業人士保持長期聯繫,以評估局勢並加強對文化財產的保護。目前主要採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第一,標識文化場所以保護其免遭轟炸。

阿祖萊表示:“首要挑戰是標記文化遺產地和紀念建築,亮明其受國際法保護的特殊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與烏克蘭政府聯繫,以1954年《關於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海牙公約》的獨特“藍盾”標識,來標記文化場所和紀念建築,以避免故意或意外毀損。

相關標記工作已於上週末在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老城“歷史中心”啓動。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財產是優先保護對象,比如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及相關建築和彼切爾洞窟修道院。

利沃夫老城區市政廳前的雕塑被嚴密包裹,防止其在戰爭中遭到破壞。 (新華社)

第二,衞星監測損毀情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聯合國訓練研究所合作,分析了處於危險或已經受到影響的優先保護地點的衞星圖像,以評估損失情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阿索莫説:“截至當前,該監測系統已覆蓋十幾個重點區域,包括世界遺產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與民間社會、非遺專業人士和從業者建立聯繫,瞭解危機對藝術家和文化機構的影響。

第三,回應烏克蘭文化專業人士的需求。

與烏克蘭文化專業人士(包括世界遺產地管理者、博物館館長、負責不可移動和可移動遺產的專業人士)的新一輪會談於3月9日至10日舉行,以分析特殊情況下的緊急需求。與會機構包括聯合國訓練研究所、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國際藍盾委員會、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衝突地區遺產保護國際聯盟等。

3月8日,工人為烏克蘭利沃夫老城的古建築和雕塑加裝防護裝置,保護它們免受戰火破壞。

烏克蘭有7處世界遺產

阿祖萊日前呼籲:“保護烏克蘭的文化遺產,包括7處世界遺產——特別是位於利沃夫和基輔的遺產地、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員敖德薩和哈爾科夫、烏克蘭國家檔案(其中一些被列入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及紀念大屠殺悲劇的遺址。它們見證了該國豐富的歷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顯示,截至2021年,烏克蘭共有7處世界遺產,包括6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其中,1項由10國共有,1項由12國共有,1項由兩國共有。

6項文化遺產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和彼切爾洞窟修道院、利沃夫“歷史中心”、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及喬拉鎮、喀爾巴阡地區木質教堂。1項自然遺產是喀爾巴阡山脈及歐洲其他地區的原始山毛櫸林。其中,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是與9個國家共同擁有的為準確測量地球橢圓體而建立的大地測量基準點羣,是世界文化藝術瑰寶。這是世界遺產有史以來首個由3個以上國家共同成功申報的跨國項目。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及相關建築和彼切爾洞窟修道院,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國家建築歷史文化保護區,是一處建於11世紀至18世紀的古建築羣,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其中最著名、最珍貴的建築,是古羅斯時期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這裏建立了斯拉夫民族的第一個圖書館。從建築風格來看,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巴洛克風格,室內裝飾有拜占庭壁畫和馬賽克,精美且宏偉。

在烏克蘭基輔洞窟修道院的鐘樓上拍攝的基輔城區。

始建於1051年的彼切爾洞窟修道院,是基輔市內最古老的寺院建築,因擁有深達數千米的人工洞窟而得名。洞窟曾用作防禦工事,內建有教堂、墓地和經房。修道院建築羣以高達97米的金頂鐘樓為中心,為歐洲教堂鐘樓之最。

位於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的“歷史中心”集合體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利沃夫城建於中世紀後期,老城區保存着大量哥特式、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中世紀的城市地形被完好無缺地保存下來,成為展現不同民族聚居的證據。

值得一提的是,建於17世紀初的博伊姆教堂雕刻中有許多中國元素,這是因為興建教堂的家族裏有一位族人叫卜彌格,曾在明朝的欽天監供職,第一個向西方介紹了《黃帝內經》等,並出版了《中國植物誌》。

在利沃夫的博物館裏,工作人員正緊張地轉移文物。 (中新網)

一場特別的時間競賽

自俄羅斯開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烏克蘭當地博物館一直處於關閉狀態。博物館工作人員將珍貴的文物、藝術品陸續打包,以免遭到戰火毀壞。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俄烏衝突已經導致一個博物館被毀,裏面收藏着烏克蘭著名畫家瑪麗亞·普雷馬琴科的作品。

近日,在利沃夫國家博物館,志願者們匆忙將古代手稿裝入原本裝運香蕉的紙箱中,手稿中包括一本用金線裝飾的千年聖經。該館收藏了烏克蘭最完整的中世紀神聖藝術品和稀有宗教手稿。

由於戰況緊迫,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沒有時間等待專門的包裝材料,志願者們匆忙地用任何可用的木材將板條箱釘在一起。利沃夫國家博物館館長伊霍·科贊説:“我們需要保護我們的遺產,因為這是我們的國寶。”科贊表示,烏克蘭所有博物館現在都處於危險之中。

博物館工作人員將文物裝箱轉移。

利沃夫國家博物館珍稀手稿和圖書部負責人諾羅布斯卡説,她仍然不知道在哪裏可以安全存放超過1.2萬件裝在箱子裏的藏品。搬遷的過程,以及一旦城市遭到襲擊,收藏品會處於危險之中,這讓她不知所措。科贊稱,“博物館必須活下去,人們需要去博物館,尤其是孩子們,他們需要知道他們文化的基石。”

人們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為了安全存放文物,利沃夫亞美尼亞大教堂拆除了一座中世紀木雕。在二戰中得以保存下來的利沃夫拉丁大教堂的巨大彩色玻璃窗現在也已經用鋼板封住。另外,這座城市的許多地標性雕像現在都用氣泡膜包裹着。

博物館工作人員轉移珍貴文物。

眾多文物遺產毀於戰火

歷年來,多處文化遺產在戰火中毀於一旦。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揚地區包括塞爾薩爾和沙瑪瑪在內的所有佛像,被塔利班武裝用大炮、炸藥以及火箭筒等武器摧毀。2011年,埃及總理府附近的埃及研究院被暴徒焚燒,大量文獻、手稿和珍本書籍被毀,包括20卷本《描述埃及》手寫本。

敍利亞多年戰亂對阿勒頗古城世界遺產地造成嚴重破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訓練研究所2018年出版了《衝突五年:阿勒頗古城文化遺產現狀》一書,含518處建築的評估報告,包括阿勒頗古城堡和大清真寺,其中最知名的部分建築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紀。據該書介紹,超過10%的阿勒頗歷史建築已被摧毀,逾半數已評估建築受到中等乃至嚴重程度的損害。阿勒頗古城為2013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瀕危遺產名錄》的六處敍利亞遺產地之一。

戰火下的阿勒頗古城。

文化遺產一旦被毀,修復起來極為耗時費力。作為《權力的遊戲》取景地之一,馬耳他首都瓦萊塔的馬諾爾堡在二戰中損毀嚴重,1964年正式被荒廢,直到2001年才開始修復。據悉,當地政府已投資超過2000萬歐元用於修復馬諾爾堡和另外一座教堂,至今修復工作仍在進行中。

2020年烏克蘭和俄羅斯曾發生過“紅菜湯之爭”。烏克蘭廚師葉夫根·克洛波堅科端着一鍋紅菜湯到烏克蘭文化部,要求官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紅菜湯列為烏克蘭非物質文化遺產。此舉引發俄羅斯方面不滿,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説:“紅菜湯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和立陶宛等眾多國家的國民食品。”俄政府也在“推特”上發文稱,紅菜湯是“俄羅斯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菜式之一,是傳統菜餚的標誌”。

一位餐廳老闆鮑里斯·阿基莫夫呼籲雙方和解,他表示:“紅菜湯的起源為何如此重要?反過來看,這是一道拉近雙方關係的菜品。當所有人圍坐在桌前,槍炮便安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