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2月9日電(記者吳帥帥 孔令杭)新春將至,一些城市陸續推出的“暖心政策”,讓許多辛勞奔忙了一年的異鄉人選擇留下過年;與此同時,不少往年同樣會加入春運返鄉潮的城市“新市民”們,也改變了習慣,把自己在城市的家作為團圓的“港灣”。
在近5年人口淨流入全國排名前列的浙江杭州,記者採訪瞭解到,這個不一樣的春節,也在一定程度上悄然讓“新市民”們,重新審視了家與家鄉的關係,和自己之於這座城市的歸屬感。
給奉獻者以獲得感
2005年從家鄉第一次來到杭州務工時,湖南懷化人向達勇沒想過有朝一日會在這座城市落户。
2008年,向達勇成為餘杭區良渚街道的郵政投遞員。雖然經常早起,節假日也要值班,但一份穩定的工作讓他非常滿意。
2019年11月的一天,向達勇在投遞報紙時,忽然聽到河邊傳來呼救聲。看清情況後,他果斷跳入河中救人,事後悄悄離開,沒有告訴任何人。直到10多天後,被救者家屬送來錦旗,同事們才知道向師傅就是新聞中的救人英雄。“沒想到自己做的一點小事,得到了大家這樣的肯定。”他説。
向達勇的事蹟被大家知曉後,他先後被授予“杭州市見義勇為積極分子”“杭州好人”等榮譽稱號。
2020年年底,向達勇落户杭州,成為浙江省第一位因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榮譽而落户的人。
“雖然之前因為工作已有7年沒有回家過年了,但今年是我成為‘新杭州人’的第一個春節。”向達勇笑着説。
社區鄰居知道向達勇獨自留杭過年後,主動送來了醬鴨臘肉、水果零食,讓他倍感温暖。開年後,向達勇還準備申請廉租房,房租減半,居住面積是現在房間的四五倍,這樣他就能把妻子接到身邊。
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認為,一座城市的温度體現在它對奉獻者的態度。不只是向達勇,在浙江不少城市、鄉鎮,許多人以外來務工者的身份進城打拼,靠着吃苦耐勞、踏實肯幹,以“新市民”的身份落户紮根,就地過年。
一份獨特的歸屬感
對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吳莫而言,如果不是工作原因,他也從沒想象過離開家鄉。
2013年因為業務調整,吳莫來到杭州創辦了一家影視視頻後期製作公司。“當初來杭州是被這裏的創業氛圍所吸引,年輕人多,很有活力。”吳莫説。
經過7年多的打拼,現在吳莫的工作室一年能夠承接30多部影視劇集、視頻廣告的後期製作。他的家庭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我愛人已經落户杭州,孩子也在這裏上學。”吳莫説,杭州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讓他們一家逐漸決定真正留下來,“比如疫情期間對我們小微企業的税收減免,這次春節我作為外地户籍留杭可以獲得的千元補貼。雖然都是細節,但卻很有獲得感。”
“之前一家人也在杭州一起經歷過‘反向春節’。”吳莫的愛人劉佩琳説,“但今年因為響應疫情防控號召,我們身邊會有更多‘新市民’留在城市過年,感覺可能會比往年更有氛圍。”
劉佩琳説,平時可能不會經常思考自己的身份,反而是留下過年時,才會發現這麼多年來,自己已經對這座城市產生了獨特的歸屬感。“聽説今年春節,杭州還會有景區的優惠政策,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們全家也會出去走走,仔細感受我們生活的城市。”
從“流入”到留下紮根
“今年我和公司留下來的工作人員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杭州某生物技術公司總裁華紹炳説。
華紹炳是分子生物學博士。2007年前後,原本留學海外、自主創業的他看到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前景,決定回國進行成果轉化。
“當時去了多個城市,杭州既有清楚的政策,也有實打實的執行。”2010年,華紹炳的公司在杭州成立,主要生產診斷試劑和儀器等。經過多年技術攻關,深耕細分領域,相關產品檢測準確度目前已處於行業領先水平。
“這麼多年來,除了企業經營,我們幾乎沒有為其他事情耗費精力。”華紹炳説,“不只是杭州,全國許多城市都在盡力為企業、人才打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環境。住房補貼、人才公寓、啓動經費……無論對海歸還是國內高校畢業生,這些舉措都很有含金量和吸引力。”
“今年杭州對外省籍員工留杭過年有1000元的補助,在此基礎上,我們企業再額外補助1000元。”華紹炳説,“留下過年其實只是一時的。但只要企業的小環境、城市的大環境足夠好,相信一定會有更多人才願意落户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