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大廈震動,信任不能震動

自5月18日下午那陣不明晃動開始,對位於深圳市福田區華強北路賽格大廈的各界關注和社會討論就不曾停歇。如今,三天三晃將其再次推到輿論焦點。據大廈管理處最新通知,自21日零時起,暫停所有業主、商户、租户進出大廈寫字樓和電子市場,待相關檢測工作完成後再有序開放。

若瞭解一下賽格大廈的歷史,想必會明白它的晃動為何如此牽動人心。作為深圳市跨世紀的標誌性建築,賽格大廈總建築層79層,由深圳賽格集團投資興建,是唯一由中國自行設計和總承包施工的高智能超高層鋼管混凝土結構建築,工程建成後被評為深圳市優質工程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不僅如此,賽格大廈的修建本身也充滿傳奇。在諸多報道和論文中,它被稱為“以2.7天一層的新深圳速度迅速崛起”“深圳二次創業的標誌性建築”,號稱“世界最高的鋼管混凝土結構大廈”“設備精良五十年不落後”,同時“測量監理對施工過程進行全面監測,在超高層鋼結構工程中亦屬罕見。”

在工程技術方面,社會輿論討論空間有限。初晃不久後,相關單位迅即組織專家進行調查,初步認為震動是由於外界如風、地鐵運行等多種因素耦合造成的,大廈主體結構安全、內部結構堅固,為未來安全考慮,具體原因仍需進一步勘測。公眾一度認為是由於技術滯後,導致沒能運用阻尼器抗擊大樓搖晃,但很快有專家闢謠,認為大廈本次的晃動是上下運動,而阻尼器僅能控制樓體左右擺動,加裝阻尼器的效用有待研究。因此,在專家組對導致賽格廣場大廈震動的直接原因調查結果出爐以前,社會上還應在事件原因分析、性質判斷等方面保持審慎耐心的態度,“讓子彈飛一會兒”。

但是,賽格大廈的震動,可以促使人們在未來行政決策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多一些思考。一篇近期廣為流傳的碩士論文《深圳賽格廣場建設項目評析》,早在2001年就點出了大廈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譬如“施工圖滯後造成邊設計邊施工”:在工程開啓後一年,完整施工圖也未能及時提供。特別是頂部天線安裝時,由於設計計算錯誤造成共振而劇烈搖擺,最終以割除頂部26米來解除險情並重新安裝。文章還指出,項目的招投標過程可能存在瑕疵,由於條件限定,並未充分考慮設計施工方的技術水平能力是否勝任如此大型的超高層建築。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但我們有理由在重大工程拍板上馬決策以及設計施工監管上不斷提高科學性、有效性和精準性。改革開放後我國進入了大投資、大建設、大發展時期,建築業通過高速發展成為重要國民經濟支柱,不過也在技術水平相對滯後、規則管理相對缺失的時代背景下,留下一些安全風險和隱患,並在此後的歲月中逐漸暴露出來。此類事故一旦發生,一方面會造成難以估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另一方面還會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危害一定區域內安定環境,不利於社會整體和諧和經濟長期發展。賽格廣場大廈震動事件是一個教訓,不是“發生事故”的教訓,而是“出現尷尬”的教訓。對其最終處理結果,不僅要回應當下質疑,同時也要為未來處理類似事件樹立新的標準。落實建設項目終身負責,查找記錄在冊相關責任人員,檢討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回溯當年建設過程……事實上,這樣建設的超高建築不止一個,都需要藉此檢查,不能等更嚴重的後果發生了,才忙不迭想起追究責任。

“信任是我們必須保護的東西,因為它就像空氣和水源一樣,一旦受損,我們所居住的社會就會土崩瓦解。”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複雜且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系統之中,信任是人與人更好協作的基礎,以最低成本獲取高度信任也是現代經濟體系得以良性運轉的關鍵。追責絕不是單純為了懲罰,而是對公共服務、行政決策、社會管理和市場力量的不斷完善。

(光明網評論員)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7 字。

轉載請註明: 視點|大廈震動,信任不能震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