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11月4日文章,原題:美國已輸掉與中國的戰略競爭拜登政府把與中國的大國競爭重新貼上“戰略競爭”的標籤。但是,如果該戰略優先考慮的是競爭和遏制,將兩國限定於對抗性關係,那麼這樣做就不會奏效。過去30年來,美國不一致的政策已將中國塑造成美國首要地位不可或缺的替代者。強調競爭可能會促使中國進一步強化這一角色。實際上,美國必須重建其全球關係,不要把這些行動與中國競爭掛鈎。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 報道截圖
在一定時期內,反恐行動塑造了美國的全球互動關係。美國通過軍事主導地位創造了一種環境,激勵了與中國的合作,從而推動中國的世界地位提高,使中國成為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的替代者。當美國無視任何與恐怖主義無關的事物時,中國以其獨特的方式成為不可或缺的國家,而且是在不干涉別國內政的情況下做到的。
當美國政府試圖將與中國的競爭限定為一場新冷戰時,這一事實顯得非常重要。正如保羅·希爾在《國家利益》雜誌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所討論的,這種描述是錯誤的。希爾指出,美國和中國並沒有陷入一場爭奪全球霸權的意識形態鬥爭,世界也沒有準備分裂成美中兩大陣營。這種評估可能是正確的,但美國的霸主地位本身就有可能招致分裂。
拜登 資料圖
最近的事件表明,在經濟和安全及政治領域,排除美國的協議不斷增加。伊朗宣佈將與中國、俄羅斯、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舉行多邊峯會,討論如何合作促進阿富汗的包容性政府。伊朗將美國排除在外,因為該國認為美國人是造成阿富汗不穩定和衝突的主要責任人。
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伙伴國——與美國的貿易額超過與中國的貿易額的國家數量從80%下降到今天的30%以下。在190個國家中,中國現在是其中128個國家的更大貿易伙伴。
美國向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轉向有可能進一步分裂全球。按照通常的美國方式,這種做法以軍事為重點,突出威懾。最近的兩個舉動説明,軍事遏制均屬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核心內容。
首先,澳大利亞、英國和拜登政府達成向澳出售核潛艇的“奧庫斯”(AUKUS)交易,表明美國致力於以軍力保證其印太戰略及制衡中國戰略。其次,數名議員再次提出《台灣防衞法》。這些提案建議將美國對台灣的防衞正式化,同時也表明試圖阻遏中國的軍事擴張。
一段時間以來,發出信號和威懾一直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印太國家對自身防禦能力的投資也是一個值得歡迎的發展,這可能會減輕美國的負擔。但是,無論是向澳大利亞出售核潛艇,還是提出保衞台灣的協議,都無法改變中國已經在軟實力方面贏得巨大影響力的事實。
美國與中國的競爭被稱為大國競爭、戰略競爭或是新冷戰。用什麼説法其實無關緊要。更重要的問題是,過去20年美國進行反恐戰爭時,中國忙於增長其軟實力並在經濟上取代美國。
20年來,美國一直採取軍事優先的方法。這種外交政策視角讓中國有機會發展自己。現在,戰略競爭將中國和美國列為對手。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目前,美國在軍力上仍佔上風,這使得軍事遏制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方法。然而,公開的競爭只會迫使世界分裂成不同陣營,而中國在經濟上已與美國平起平坐。承認多極化而不是兩極化,才是美國所處的當前和未來的現實,反而符合美國的利益。認識到這一點就意味着放棄戰略競爭。(作者斯科特·麥肯,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