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鐵騎對決新月王朝:同為文明孑遺,這兩個大國為何水火不容?
中東地區因為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與利害衝突,經常發生衝突事件,使得其成為世界上最為動盪的一個地區。而在這一亂局中,伊朗和沙特的矛盾對峙備受世人關注。
伊朗和沙特是中東地區的兩大強國,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產油國,他們的一舉一動牽動着整個世界的政治神經。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又有着相同的宗教文化的兩個國家,伊朗和沙特出於什麼原因走向對立了呢?
昨日輝煌:波斯彎刀閃耀的西元前
在今天伊朗八千多萬人口中,有66%的居民屬於波斯人,波斯人屬於歐羅巴人種的一支,也就是白種人。
其本來是居住在中亞地區的一個遊牧民族,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古波斯人出於某些尚未探明的原因離開了中亞的故鄉,闔族遷徙到了今天的西亞伊朗地區。因為遷徙而來的古波斯人定居在了今天伊朗的法爾斯地區,因此稱自己為波斯人。
波斯人在定居伊朗高原後長期受米底王國的統治,米底王國是一個古伊朗王國。米底人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定居的民族,並在此建立了強大的國家。
米底王國的末代帝王阿斯提阿格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波斯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岡比西斯,而岡比西斯之子就是後來的居魯士大帝。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一統波斯部落,成為了波斯人的首領。因為不滿米底王國的壓迫,居魯士帶領波斯人宣佈起義,波斯人在居魯士的帶領下一舉滅亡了米底王國,居魯士就此建立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
建立之初的波斯帝國還僅侷限在伊朗高原地區,但通過居魯士大帝、岡比西斯二世、大流士一世等多位帝王的不斷擴張,其不僅吞併了兩河流域乃至小亞細亞,更是一直延伸到了歐洲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及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與大多數古代封建王朝一樣,強大的波斯帝國是建立在征服與擴張的基礎上的,戰爭能夠刺激一個國家的發展,但也能毀滅一個國家。
波斯帝國一直熱衷於對外擴張,在奪取小亞細亞之後就開始覬覦希臘。但讓波斯人沒有料到的是,看似弱小的希臘城邦卻在兩次希波戰爭中給予波斯人以痛擊,直接導致了波斯帝國的衰落。
而這還沒完,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又趁此良機發動了反攻波斯的戰爭,曾經盛極一時的波斯帝國在馬其頓王國的軍事衝擊下瞬間土崩瓦解,波斯第一帝國就此滅亡。
在希臘人到來之後,波斯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希臘化。不過,由於征服波斯的亞歷山大大帝的猝然離世,剛剛興建起來的亞歷山大帝國陷入分裂。
此後,波斯人繼續在外族人的統治下生活了數百年,但他們心中熱烈的復興帝國的熱情一直沒有消磨掉。在經歷了五百年的失落之後,波斯人終於抓住機會重建了波斯帝國,這就是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
薩珊王朝是波斯人又一個強盛的王朝,其統治持續了四百多年,直到因為與東羅馬帝國爭奪霸權而逐漸衰落,最終在阿拉伯人的打擊下滅亡。
衝突與重構:風雲激盪的一千年
阿拉伯人是歐羅巴人種的另一個古老民族閃米特人的一支,他們在阿拉伯半島上也生活了上千年。在如今的中東地區,沙特阿拉伯可以説是古代阿拉伯文明最正統的繼承人。
沙特阿拉伯其繼承了阿拉伯帝國的政治以及文化遺產,是如今中東最大的一個由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文明國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遜尼派穆斯林國家。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就位於如今的沙特國內,世界其他地區的穆斯林都要前往沙特進行朝聖。
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還處在氏族社會解體階級社會逐步形成的歷史時期,階級社會的形成伴隨而來的是嚴重的階級對立和貧富不均,因此使得阿拉伯世界社會矛盾尖鋭。
而因為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商路的重要節點,東羅馬帝國和薩珊王朝都想吞併這一地區因而不斷對阿拉伯半島用兵,內外危機的深重刺激了阿拉伯社會的發展。
而在此時,先知穆罕穆德復興了古伊斯蘭教,在宗教大旗下阿拉伯各部落團結在了一起,共同為阿拉伯世界的的興盛而戰鬥。阿拉伯人由此開始了擴張的過程,並逐步建立起強大的阿拉伯帝國。
但就在阿拉伯帝國方興未艾之時,先知穆罕穆德離世。剛剛統一的阿拉伯社會就誰來繼任哈里發這一問題發生了分歧,因此陷入劇烈的內部紛爭之中。
當時的阿拉伯人分為兩派,一派是早期穆罕穆德的追隨者,一派是穆罕穆德進入麥加之後的順從者,他們都認為應該由自己這一派的代表繼承哈里發。矛盾在長期累積之後引發了內戰,而內戰之後雙方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宗派,即什葉派與遜尼派。
其中遜尼派的力量更為強大,阿拉伯帝國的兩大王朝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都是遜尼派建立的。宗教分化後的阿拉伯人並沒有停下擴張的步伐,其一路北上,攻陷了此時因為長期的爭霸戰爭而衰落的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建立四百餘年的薩珊王朝就此滅亡,波斯人就此被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統治。
而因為波斯所處的伊朗高原遠離倭馬亞王朝的統治中心,這就給了什葉派在此發展的契機。什葉派勢力此時大量滲透到波斯地區傳播其教義,雖然還不能説波斯人此時已經信仰了什葉派,但因為什葉派的大力宣傳,同情什葉派仇視倭馬亞王朝的情緒逐漸在波斯人的心中醖釀而成。
後來,阿拔斯家族聯合波斯什葉派推翻了倭馬亞王朝,建立了阿拔斯王朝。什葉派在阿拔斯家族推翻倭馬亞王朝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阿拔斯王朝對什葉派的態度相比倭馬亞王朝要曖昧許多。
但在王朝中後期,屬於遜尼派的阿拔斯家族逐漸意識到什葉派力量的壯大對自己的統治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又轉而打壓波斯地區的什葉派。
因為這一緣故,波斯人在歷史上就對遜尼派的阿拉伯人沒什麼好感,而波斯人出於對故國的懷念以及對遜尼派的敵視,波斯人民族情緒高漲,一直想要擺脱阿拉伯人的統治重建波斯帝國。
在公元1501年,波斯帝國陷落達950年之後,波斯人終於迎來了復興的曙光。伊斯瑪儀一世趁當時統治波斯的帖木兒王朝衰落之機,發動起義併成功推翻了帖木兒王朝的統治,建立了波斯第三帝國——薩非王朝。
近千年的漫長等待後,波斯人終於完成了復興的夢想,而在此後的歷史中,波斯人再也沒有讓國家被外族侵佔。
大國雄心:龍爭虎鬥的新世紀
波斯本來是中東地區的一個霸主級別的強國,但卻在近一千多年的歷史上多次被外族征服,先輩的輝煌與如今的落寞形成的巨大反差深深的刺痛了波斯人,使其在進入新的一千年後內心燃起熊熊的復興之火。
1921年,在禮薩·汗上校的帶領下,波斯人民推翻了已經淪為殖民者統治工具的薩非王朝的遺脈卡扎爾王朝,建立起巴列維王朝,並在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
在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其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工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衞生事業、改革司法機構,通過這一系列改革,伊朗步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到了禮薩·巴列維在位時期,伊朗國力臻於極盛,以至於巴列維曾公開表示:''未來世界會出現五強,除了美蘇德日外,再加一個伊朗''。
而就在波斯人似乎已經觸及中東霸主的寶座的同時,阿拉伯人也崛起了。在阿拉伯帝國消亡後,阿拉伯人曾沉寂了一段時間,但隨着沙特阿拉伯的建立,阿拉伯人也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
沙特阿拉伯不僅繼承了阿拉伯帝國的政治、文化遺產,更繼承了阿拉伯半島這塊藴藏着豐富石油的寶地,沙特阿拉伯因為豐富而優質的石油礦藏而在新世紀成為中東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同時,因為石油與地緣帶來的戰略價值,沙特阿拉伯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沙特也就此成為中東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此時的沙伊兩國關係比較複雜,一方面作為力求帝國復興的伊朗,其當然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老對手死灰復燃。
但另一方面,同為美國重要盟友的伊朗在此時卻要和沙特積極合作。因此,伊朗國內的各勢力態度各自不一,巴列維王室當時還是積極與沙特交好,但伊朗國內的民族主義勢力、宗教勢力對此態度冷淡,甚至喜歡唱反調。
在巴列維國王執政後期,其寄希望於一場徹底的改革使得國家擺脱五十年代末以來的經濟困境,並逐步向西方國家靠攏,從而實現國家的世俗化與波斯化。但因為巴列維國王這一理想化的改革忽略了伊朗的實際國情反而使伊朗社會陷入混亂之中,社會各階層都產生了不滿情緒。
同時,這一做法嚴重損害了保守勢力的利益,激化了王權與教權的矛盾。而彼時的伊朗已經在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下走過了超過一千三百多年的歲月,伊朗已經被完全塑造為一個伊斯蘭文明的國家,波斯早已成為巴列維國王回不去的故里,其努力註定是脱離了人民意願的蠻幹。
因為巴列維王朝的腐朽統治,宗教勢力、左翼人士、國內貧民,紛紛站到了巴列維王室的對立面。1979年,在宗教領袖霍梅尼的領導下,伊朗國內發生了反對巴列維王朝統治的''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就此垮台,其國家改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重建為一個宗教色彩極為濃厚的共和國,而海灣就在這一刻變了天。在取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之後,伊朗不斷致力於向中東其他君主制國家輸出革命,以此謀求擴大伊朗的勢力。
而伊朗的做法,引起了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中東阿拉伯國家的不滿,此後兩國關係就急劇惡化。
同樣是中東地區的一個強國,同樣是有過輝煌歷史的帝國孑遺,沙特也有自己的大國夢,伊朗的強勢擴張損害了沙特在中東地區的權威,因此必然不能為其所容忍。
而除此之外,伊朗是一個信奉什葉派的國家,而沙特阿拉伯信奉遜尼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本就水火不容,沙特也不可能坐視什葉派擴大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再者,伊朗和沙特都是中東地區最主要的產油國,但雙方的石油政策是對立的。沙特是考慮長期利益,因此對石油定價較低,以此維持與西方國家的穩定商業關係。而伊朗卻不希望廉價出賣石油,而想盡量定高價,沙特就成為了其生意路上的攔路虎。
地緣利益、宗教對立、民族矛盾以及經濟政策衝突構成了沙特和伊朗兩個國家關係惡化的誘因。而基於這些矛盾,尤其是前兩者,沙特和伊朗在海灣地區展開了長達四十年的博弈。
在這四十年中,雙方關係時好時壞,最嚴重的時候到了斷交的地步。在九十年代,因為温和派的哈塔米當選總統,為了改善孤立的國際環境,伊朗此時積極與沙特緩和外交關係,使得雙方冰封十多年的關係終於解凍。
但好景不長,隨着伊拉克在2003年被美國一舉擊垮,作為沙特與伊朗之間的緩衝地帶的伊拉克陷入混亂,雙方此時為了爭奪伊拉克而再次翻臉。
2011年,由於阿拉伯國家國內深刻的階級矛盾,誘發了震撼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在這一運動爆發後,中東多個國家陷入內戰之中,沙特和伊朗之間的對抗進一步加劇。
在近二十年中,雙方在海灣乃至中東地區大搞''代理人戰爭'',使得這一地區陷入了長期的動亂之中。時至今日,中東的仍然是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
結語
沙特與伊朗之間的矛盾是和兩個國家的歷史分不開的,輝煌的過去成為今人難捨的念想,促使兩個國家為了復興其民族而積極謀求地區霸權,因此導致的地緣政治利益的衝突是兩個國家持續鬥爭的根本因素。
而又因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東地區血緣民族、宗教文化不斷交叉演變,形成了既有認同也有對立的地區文化現狀。
在宗教衝突與民族對立這兩大因素的影響下,伊朗與沙特之間的矛盾極為深刻複雜,因此在現階段很難看到雙方擱置爭端握手言和。
不過由於這一地區的特殊地位以及目前雙方處於勢力均衡的狀態,中東地區在可預見的時間裏不存在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而是會盡量維持在一個鬥而不破的均衡態勢之中,這也是目前最理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