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二戰硝煙瀰漫、各大戰場廝殺不斷,誰也不知道這場戰爭將以何種方式落下帷幕。

戰略轟炸,這個由意大利杜黑將軍提出的軍事理論終於在戰場上得到實戰檢驗,1940年開始德國率先成為盟軍重點轟炸對象,四發佈局、載彈量2-4噸之間的B-17、B-24、蘭開斯特等轟炸機開始滿天撒炸彈。以1943年7月漢堡轟炸為例:盟軍共投下9000噸彈藥,造成42600人死亡,37000所房屋被毀地面基本被夷為平地。負責軍工生產的軍備和戰時生產部長施佩爾表示:如果再有6個城市遭受同等規模轟炸,那麼德國只能選擇投降。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戰略轟炸

1943年,二戰空中最強的戰略轟炸機B-29橫空出世,四發佈局、9噸載彈量再加上高達6000公里的航程足以讓對手戰慄。目標轉移到東方戰場,在它高強度的火海攻勢下日本本土一片焦黑,以東京大轟炸為例:300多架B-29投下的燃燒彈令東京1/4地表被夷平,近10萬人死亡27萬幢建築成為焦碳。堪比原子彈打擊效果令B-29名聲大振,在投下兩顆原子彈順利促成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戰後B-29更是成為全球唯一的戰略核威懾平台。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戰略轟炸

戰略轟炸機的作用不言而喻,通過戰略轟炸可以將對手戰爭潛力、資源消耗的一乾二淨。但是B-29轟炸機6000公里的航程對於美國來説只能算是“半球防衞武器”,無法直達還得全球找起飛基地以滿足轟炸需要,因此研製能直飛目標的全球洲際型戰略轟炸機成為首要任務。

洲際戰略轟炸的需求

1941年初,經歷了敦克爾克大撤退,還在承受着倫敦大轟炸的英國顯得極為虛弱。在閃擊戰下包括對岸法國在內的整個西歐大陸都已經成為德國佔領地,岌岌可危的英國隨時都有可能落入德國之手。如此一來美國將失去歐洲所有盟國,缺少了前沿基地的美國航空兵必須從本土起飛作戰,跨越大西洋直達德國本土進行轟炸(兩國間最近距離超過5000公里),以此時的B-17等主力機型為例腿有點不夠長。在現實需求下,美軍需要一款載彈量更大、飛行高度更高、航程更遠的洲際戰略轟炸機。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美德距離

最初的選型研製過程

1941年4月11日,陸航開始了新型洲際戰略轟炸機的研製計劃,初始設計要求如下:最大飛行速度724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3710米、7620米高度以443千米時速巡航時最大航程19310千米。掛載4.5噸彈藥時作戰半徑8050千米,不重點考慮航程的情況下最大載彈量可達32噸。這款新機型性能指標出奇的高,同期研製中的B-29號稱二戰最強轟炸機,集成了一大堆當時最新技術成果不過在性能指標上也遠低於該機。可以這麼説:目標定位很清晰但實力不允許,超過當時航空技術發展水平。

提前劇透包括B-17、B-29、B-36同框對比照,就算是B-29“超級空中堡壘”在未來的B-36面前也是小弟弟一個,大小比例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B-17、B-29、B-36對比圖

美國陸軍航空兵開始邀請聯合飛機(1943年聯合飛機公司被合併,為閲讀方便下面統稱合併後的康維爾)、波音、道格拉斯、諾思羅普公司提出設計方案,然後對照方案進行評估篩選。其他幾家反正最後都沒上榜就不過多描述,直接呈上康維爾的幾款方案造型,1941年5月3日康維爾給出了Model 35方案。該方案採用B-24“解放者”轟炸機的H型尾翼佈局,由於不確定最終成品將要採用的發動機數量,因此又細分為4發和6發兩個版本,估計他們也想不到最終成品是十發。

這是第一版的Model 35方案模型,6發佈局H型尾翼,外部特徵看基本就是B-24的放大型號。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第一版Model 35方案模型

在第一版基礎上細分出4發H型雙垂尾推拉混合方案,發動機串聯前拉後推,設計風格果然與眾不同。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4發H型雙垂尾推拉混合方案

在第一版基礎上細分出6發H型雙垂尾推進式方案,這也是初期的最終版本,發動機後置通過螺旋槳驅動前進。設計構思和噴氣機型類似但產生推力的是螺旋槳,不過在後期調整中又加上了四台渦噴發動機,成了一架風格更加怪異的過渡期產物。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6發H型雙垂尾推進式方案

洲際戰略轟炸機的需求隨着戰爭的深入越發迫切,為降低研發難度並加快研製進度,1941年8月9日美國陸航高層結合實際決定將高標準下調。具體性能如下:最大航程16100米、作戰半徑6440千米(攜帶4.5噸炸彈)、巡航速度介於386-483千米/小時之間、實用升限12190米。

1941年10月,陸航相續對上述幾家公司的方案進行了評估審核,最終一至認定康維爾提交的方案最全面也最符合預期,於是指定康維爾繼續研製其他幾家從哪來回哪去。11月陸航最終選定了6發H型雙垂尾佈局方案,同時康維爾公司獲得製造兩架驗證機合同,軍方編號XB-36(Model 35改為Model 36以避免和諾羅普斯XB-35飛翼轟炸機相混淆)。

得到軍方首肯的康維爾開始XB-36兩架原型機制造工作,同時預計首架生產型將於1944年5月交付使用,從後來情況看確實有點太樂觀了。XB-36計劃採用6台普惠R-4360-53“巨型黃蜂”活塞發動機,每台驅動一副直徑5.79米螺旋槳,同時機翼內預設6個油箱(總計可存儲79933升)。該機近50米長的機身內分佈着4個彈艙,為適應高空飛行需要前乘員艙和武器瞄準站炮手艙均採用增壓設計,兩者之間通過增壓管道快速移動(直徑63.5CM必須躺在輪式小車上行進)。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增壓管道

XB-36機組成員多達15人,包括正副駕駛員、雷達操作員/投彈手、導航員、飛行工程師、無線電操作員(兩名)、八名炮手(前三後五)。自衞武器系統包括5門37毫米機炮、10挺12.7毫米機槍簡直就是一隻空中刺蝟,分別佈置在機身四座可收放式炮塔以及一座帶炮瞄雷達的尾炮塔中,所有這些火力都由炮手通過遙控射擊顯得特別高大上。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機炮遙控炮塔收放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自衞火力分佈

15門槍炮構築的密集火力網相互照應基本無死角,看下圖(後期單垂尾版本)各炮塔射擊範圍及角度。以二戰時期戰鬥機常規抵近攔截射擊方式,攔截方只要靠近XB-36大機羣相當於捅個馬蜂窩,在這麼密集的火力網中能夠全身而退的話絕對是幸運到極點。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炮塔射擊範圍角度(單垂尾)

好事多磨

XB-36看似順利的研製進程其實隱藏着諸多障礙,包括氣動外形調整、全機火力配置、配套發動機滯後,以及隨着戰爭大規模爆發資源不足等因素一直困擾着它。首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只能將有限資源優先保障B-17、B-24轟炸機,以及P-47、P-51戰鬥機應對現實需要。另一方面由於航空技術水平受限,同期研製中的B-29、B-32等已經是集大成之作,再想一步登天快速打造更大更先進的B-36確實有點困難。

1942年7月20日XB-36迎來第一次危機,模型委員會雖然認可了整體佈局,但認為高達16100千米的航程再帶這麼多自衞火力難保不影響有效載重。因此建議減少武器及人員配置,不過陸航寧死不屈給了兩個選擇:要麼保持不變,要麼將該項目下馬。強硬的姿態讓模型委員會只能隔靴搔癢,不痛不快的刪減了一些次要設備才使XB-36得以起死回生。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提交審核的Model 36模型

1942年8月,已經在聖迭戈工廠打造出XB-36全尺寸模型的情況下,由於該廠要確保B-24轟炸機、PBY水上飛機的產能以應對戰爭需要。康維爾在陸航同意的情況下將XB-36項目整體移至沃斯堡工廠,此時項目已經進行到一半移動起來相當於大搬家,包括設計人員、圖紙、模型、廠房配套等等都要動起來,再加上B-24、B-32轟炸機(康維爾另一款在研和B-29競爭項目)項目優先級別更高,因此這款大飛機只能繼續消耗着寶貴的時間。

雖然其間康維爾以下訂單直接購買生產型,避開先打造原型機再經過試飛測試標準流程,可以提前兩年交付為由向陸航提出申請。但此時歐洲以及太平洋戰場局勢處於膠着、甚至惡化狀態,需要更多可以直接投入使用的戰鬥機、轟炸機,資源必須優先得到保障因此康維爾的如果算盤再次落空。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XB-36全尺寸模型

就這麼拖着時間進入1943年,由於中國戰場局部態勢惡化,美國面臨着失去在中國前沿轟炸基地的可能。雖然在整體對日作戰態勢上受到影響,但對於XB-36來説反而是件好事,由於擔心失去可供B-29前出轟炸的基地(航程不足),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快速投入可洲際飛行的XB-36。1943年6月19日,在康維爾不斷催促下陸航不得不在壓力面前妥協,批准訂購100架生產型並預計原型機將於1944年9月首飛,100架生產型也將於1946年10月前交付完成。其實大家一點也不要懷疑這種研製進度,在戰時體制或者冷戰期間類似或更誇張快速的研製進度都有,只要戰爭需要凡事皆有可能。

重新有了動力的康維爾在風洞測試中開始進行微調,最大的變化是將XB-36原來H型雙垂尾改為14米高的大型單垂尾,造型上更加簡潔明瞭對於自衞炮塔來説視野也更好。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XB-36單垂尾佈局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XB-36單垂尾佈局 三視圖

和外部因素相比發動機研製滯後才是最大的硬傷,由於普惠R-4360-53“巨型黃蜂”發動機遲遲不能按期送達,再加上發動機的重量超過預期。康維爾一時頭疼甚至打定主意半路更換髮動機,不過終歸配套的東西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直接套用,沒辦法回過神來又開始了修修補補。在這種情況下時間進入1944年,太平洋戰爭局勢已經相當明朗,在馬里亞納獵火雞大賽之後包括塞班島等落入美軍之手,B-29不再為航程而困擾並以此為基地直飛日本執行戰略轟炸任務。於是可憐的康維爾XB-36再一次被忽視,雖然項目仍在繼續但優先級也再一次下降,甚至有了是不是該結束此項目的感覺。

姍姍來遲的B-36

還好這個擔心沒有成真,隨着時間的推移XB-36項目反而成了香餑餑,正如前面提到的為奪取可供B-29前出轟炸日本本土的基地,美軍不得不為塞班、硫磺、沖繩諸島陷入苦戰。在血的教訓面前崇尚火力至上的美軍決定高度重視XB-36洲際轟炸機,而且由於原子彈的實戰應用讓美軍看到將要開啓的冷戰,終歸是戰略運載工具的比拼(有彈無機等於零)。雙重壓力下雖然二戰都結束了,但和其他因戰爭結束被無情削減的項目相比,XB-36風頭正勁開始了加班加點的最後衝刺。

1945年8月,第一架XB-36原型機已經完成了80%的進度,由於變態的火力要求增加了機鼻機槍(來自戰場經驗敵機喜歡迎頭攻擊)。導致機頭部分重新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機頭上多了一個凸起的座艙,外形不好看重量增加只能安裝在第二架原型機上再調試。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第一架XB-36原型機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新機頭模型

1946年8月8年,第一架XB-36原型機終於首飛,總計8名試飛機組帶着它在天上飛了37分鐘,這也是當時世界上實際飛行過最大最重的飛機。隨過的日子裏這架原型機被改為YB-36A用於飛行測試,期間發生了主起落架撐槓脱落事故,這也成為後來單輪換四輪小車式起落架的主要原因。YB-36A交付空軍測試期間,包括換裝推力更大的R-4360-41發動機、測試履帶式起落架等,最終於1952年完成使命退出現役。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第一架XB-36原型機首飛

1947年12月4日,第二架安裝了新機頭的XB-36原型機(編號改為YB-36)開始了首飛,有了第一架大量試飛數據支持,修正後的飛機性能直線上升。第三次試飛時高度就達到12190米,新座艙的應用使飛行員視野變的更好,隨後將單輪主起落架改為四輪小車式起落架。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YB-36第二架原型機

新機鼻特寫,加了兩門自衞武器視野也變的更好。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新機鼻特寫

四輪小車式起落架的採用,大大降低了對地面跑道混凝土厚度的要求,也使這個又大又重的飛機起降更加安全。起落架輪胎數據是這樣的:單輪直徑2.79米、四輪直徑1.42米,大家可以通過下面照片中人物對比直觀感受——飛機真不是一般的大。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單輪起落架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四輪小車式起落架

B-36原來的標配是六台普惠R-4360-53發動機,隨着噴氣時代的來臨為了提高動力性能,從D型開始另外增加了四台通用J47渦噴發動機,並聯吊掛在兩側機翼下的短艙內。這種風格在螺旋槳跨入噴氣時代時有發生,雖然再怎麼加動力也飛不過超音速,但是一次10台發動機轟嗚着飛行絕對很有震憾力。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B-36十台發動機火力全開

短暫而又神奇的服役歷程

從1946年開始B-36累計生產了384架,就如同現在的B-2轟炸機一樣單價太高,當時的採購單價超過400萬美元,而1948年美國全年軍費才140億美元。為了保證B-36的批量服役空軍取消了六個飛機研製計劃(共計240架飛機),將資金節約下來幫助完成B-36項目。

五角大樓為此甚至還拿海軍開刀大幅削減海軍開支,1949年開工僅5天的超級航母“合眾國”號(CVA-58)就被硬生生拉下馬,此舉引發了海軍強烈不滿。出身自海軍的國防部長福雷斯特爾、海軍部長沙利文請辭,特別是福雷斯特爾更是於不久後自殺,這是第一艘也是唯一一艘被美軍空軍“擊沉”的本國航母。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合眾國”號航母

1949年1月20日,在杜魯門就職典禮上5架B-36編隊飛過白宮,同樣凸顯了美國空軍對這款戰略轟炸機的重視程度(冷戰時期間這種飛行威懾展示蘇聯更多,可以想象B-36的重要性)。也很合理的解釋了為什麼空軍要“擊沉”海軍航母,畢竟到了冷戰時代大家都有核武器只要能投到對方本土就算贏,很自然的開始比拼誰有航程更遠、載重更有大的戰略轟炸機可以用於突防轟炸。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五架B-36編隊飛過白宮

B-36除了常規轟炸機型,還包括運輸機(XC-99)、戰略偵察型(RB-36D/F)、空中母機(Tom-Tom計劃),以及更為誇張的核動力機型(NB-36H)。服役期間主要駐守本土,還有少量部署於英國和關島等基地,主要偵察目標蘇聯及中國。

XC-99運輸機,這是在研製階段基於XB-36基礎打造的運輸機,XC-99有效載荷可達45噸貨物或者4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就現在而言這款運輸機的性能也一點都不弱,實力完全可以媲美現代俄製伊爾-76大型運輸機,除了速度之外航程更遠。不過該機只製造了一架原型機,並沒有留下多少記錄。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XC-99運輸機

RB-36D/F戰略偵察型,就是基於D/F型基礎改裝而來的偵察機,以RB-36D型為例。可以攜帶照相機和電子設備執行戰略偵察任務,機腹4個炸彈艙的2個攜帶着14台照相機、80枚閃光彈,以及電子對抗設備。由於偵察設備操作需要,RB-36D比轟炸機型乘員多了7個總計22名。

巨大的彈艙可改動空間很大。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巨大的彈艙

RB-36和常規機型外觀長的一致,區別主要在內部直接看由前彈艙改裝的增壓照相艙,下圖是各種照相機安放位置圖。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增壓照相艙

空中母機(Tom-Tom計劃),這種設計思路在美蘇兩國都有,一萬多公里的航程沒有戰鬥機可以全程護航。為了增強自衞能力就開始考慮將F-84戰鬥機掛到B-36機身下,然後在空中進行釋放和回收作業,碰到敵機攔截就釋放結束作戰就直接回收。想法固然很好包括在B-29上面也有類似方案,但實際情況是空中母艦不比海上航母回收難度更大也就不了了之。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B-36轟炸機搭載F-84戰鬥機

NB-36H核動力型,冷戰期間美蘇為了取得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地位,開始了瘋狂的武器研製計劃而核動力飛機絕對是其中的極致。擁有一款可以實現不間斷空中巡邏,隨時向敵方發動核攻擊的轟炸機,對於軍事上進攻的主動性、突然性來説絕對是不二選擇。於是美國人給B-36裝上一台核反應堆,同時裝備4台帶有熱交換器的核動力間接式噴氣發動機,1955年9月17日首飛。不過這東西並不靠譜,誰也不能保證它不會發生故障掉落在本國國土,那就相當於在本國領空部署了一枚不定時核炸彈隨時可能炸到自己人。

NB-36H核動力轟炸機試飛畫面,後面跟着的B-29是為了隨時救援跳傘的NB-36H機組成員,誰也不知道這東西靠不靠譜。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NB-36H核動力轟炸機

註定是過渡機型

B-36轟炸機自誕生之日起就面臨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上世紀40-50年代已經是新舊兩個航空時代的過渡期,雖然早期噴氣式飛機性能並不比螺旋槳式強多少。但是隨着噴氣式發動機的逐漸成熟完善,包括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性能已經得到很大提升,在半島戰爭中米格-15就已經好好教訓了B-29,那麼以螺旋槳加噴氣式為動力的B-36同樣已顯過時。

只是由於第一代噴氣式轟炸機B-47航程不足,才使耗費巨資不惜得罪海軍的B-36在上世紀50年代仍充當主力。但隨着波音公司B-52“同温層堡壘”登場,不論是技術還是航程上都不佔優勢的B-36終於走到盡頭,1959年2月12日最後一架B-36J退出現役。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幾款機型同框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B-36遠程戰略轟炸機

B-36基本性能參數:

機長49.4米、翼展70.14米、機高14.22米、最大起飛重量186噸(相當於三架B-29),最大飛行速度700千米/小時、最高升限13700米、最大航程16000千米,最大掛載38噸。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B-36遠程戰略轟炸機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B-36遠程戰略轟炸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728 字。

轉載請註明: 生不逢時,混合動力B-36''和平締造者''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