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的種族主義者曾認為白人天生就比黑人聰明?專家提出不同看法
一份新的報告指出,沒有證據表明種族因素決定一個學生的成績,這是絕對正確的。將考試成績或學術成就種族化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會導致多重問題。要成為一名成功的學生,你需要努力學習。智力和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無疑會有所幫助,而高質量的教學顯然也很重要。但許多大學裏的專家學者似乎錯誤的認為,考試成績或學術成就主要取決於其他因素:膚色。
憑考試成績進行種族歧視被罵:白人學生並不天生就比黑人學生聰明。近年來,所謂的“種族成就差距”引起了廣泛關注,這是白人學生獲得高學位的比例,與黑人學生、亞裔學生和少數族裔學生的比例之間的差異。大多數研究認為這一差距在15%左右,並聲稱這是英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根深蒂固的制度和社會偏見造成的。
現在,智庫Civitas的一份新報告對上述結論提出了質疑。 在《校園關係種族化》報告中,德比大學教育研究高級講師露絲·米施布勒博士認為,沒有統計證據證明種族本身就決定了學生的表現。 為什麼會有呢?大學是現存最自覺的反種族主義機構。有偏見的學者想要懲罰有色人種學生的想法是極其荒謬的。
事實上,我們越深入研究種族差距數據,就越覺得它毫無意義。首先,黑人學生、亞裔學生和少數族裔學生是不同的羣體,不同種族的學生在學術上的表現差別很大。在黑人學生中,差距最大,在種族背景不同的學生中,差距最小。但是,許多專家非但沒有質疑這些數據,種族成就差距及其存在的原因已經成為大學內部的信條。
米施布勒博士指出,2007年發表的一項重要研究曾對種族以外的變量進行了對比研究,比如性別、學歷、是否殘疾、貧困程度、學科領域、接受高等教育的類型和年齡。當考慮到這些因素時,仍然可以看出種族差異,但是差距明顯縮小。
然而,正如該研究的作者所指出的,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影響他們沒有考慮到的學業成功的可能性:父母的收入和教育程度;定期工作;英語是否是第一語言;先前參加過的機構;關懷的責任;移民身份,動機和志向也可能影響學術成就。 如果能夠對這些因素進行衡量和控制,種族成就差距很可能完全消失。
然而,大學並沒有進行更詳細的研究。相反,他們繼續報告種族成就差異,而沒有考慮所有這些已知會影響考試成績的其他變量。這誇大了學生之間潛在的微不足道的差異,卻以許多更重要的因素為代價,而犧牲了許多更重要的因素。
這樣做的影響絕不是微不足道的,正如米施布勒博士所指出的那樣,認為來自少數族裔背景的學生成績不佳的想法,常常導致在校園裏採取“種族化”的措施。這可能包括改變課程,改變閲讀清單,調整評估方法,任命新的黑人講師並將現有的黑人講師提升到更高的職位,或者對所有員工實施無意識的偏見培訓。
通過這些措施,大學關注種族和種族差異,並鼓勵學生根據膚色來判斷自己和彼此。通過強調自己的羣體身份,這會否定學生的個性。 這種做法可能是出於善意,但米施布勒博士表示,這樣做弊大於利。 她認為,“根據學生的膚色來定義和分組學生,並根據這些策略和實踐來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楔子,並消除我們共同的相似感。”
對學習成績的種族化,可能會導致教師對黑人學生、亞裔學生和少數族裔學生的期望降低。將雙重標準正式化,即期望白人學生比他們的黑人學生、亞裔學生和少數族裔學生更努力地取得同樣的成績,對有色人種學生來説是一種傲慢和無益的行為。他們的學術成就會因為被置於一個感知脆弱的環境中而降低。這還將鼓勵學生們將自己視為弱勢羣體,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從而阻礙他們努力提高成績。
正如米施布勒博士所説的那樣,“這些干預的結果是學生被‘少數化’了,他們被認為需要特殊對待。”曾經,固執的種族主義者曾認為白人天生就比黑人聰明?如今,專家提出不同看法。
為了改變這種成見,《校園關係種族化》報告提供了許多積極建議,米施布勒博士認為,重要的第一步是“重新檢查成績統計數據的報告,這些數據不公正地導致少數族裔背景的學生的教育地位持續下降。”然後,米施布勒博士指出,大學應該拒絕按照學生的膚色分組。專家學者們需要認識到,黑人學生、亞裔學生和少數族裔學生和所有的學生一樣,不是弱勢羣體,他們有自主權,可以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得到他們渴望和應得的學術教育。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宣佈成立一個種族和民族不平等委員會。它的主要目的將是審查英國存在的不平等,包括在教育領域的不平等,我希望它將注意到在《校園關係種族化》中提出的重要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