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環球丨讓中日民間好感度同步上升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日前在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北京-東京論壇”今年進行的輿論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日好感度不斷上升,達到45%的高位,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降到了10%的新低。中日民眾感情出現反差,這一問題值得重視和深思。
中國經濟發展
對日同樣有利
為什麼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會從上世紀80年代的蜜月期降至目前的新低?主要是這些年中日兩國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日本國內來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日本政治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着泡沫經濟崩潰,戰後長期執政的自民黨一度陷入被動局面,在野黨為求上位相互利用,朝野人心渙散,政局動盪不安,甚至出現六年換七相的混亂局面。其間,對華強硬的政治手法自然成了轉嫁國內矛盾的“萬金油”。
其次,日本社會進入少子老齡化時代,戰後出生的新生代政治家開始把持國家大政。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長期致力於推動中日關係友好發展的大批政治家和民間友好人士相繼去世或退居二線,日本對華交往進入“青黃不接”時代。
但目前日本社會中主張發展中日友好關係的觀點仍然是主流。首先,戰後日本社會長期形成的要求和平、反戰、反核的社會力量仍然佔據主導地位,這部分社會力量大多數堅決反對日本參與圍堵中國,主張推動兩國關係健康平穩發展。其次,日本部分政治勢力借政局動盪之機興風作浪,其對華極端言行並沒有獲得大多數具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支持。再次,過去一段時間日本執政黨內部雖然對推動中日關係發展持不同意見,但在發展經濟、推動東亞區域合作等領域,日本仍然與中國有着共同利益,無法無視中國的影響力。因此,為了維護本國利益,同中國保持對話與合作、推動雙邊關係發展也是日本必然的選擇。
圖説:今年年初日本街頭為中國和武漢加油的暖心標語。 GJ圖
另一方面,從中國的形勢來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與日本形成了較大的反差。本世紀初,中國的經濟總量為日本的30%,但是2010年中國反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目前,日本的經濟總量為中國的40%。
中日兩國國力發生的巨大變化,使日本部分政治勢力從自大變為自卑,心態上變得越發不平衡。一時間,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甚囂塵上,中國成為他們轉嫁國內矛盾、渲染不滿情緒的發泄對象。
事實上,中日兩國的學術研究都表明,中國的經濟發展為日本擺脱經濟衰退、刺激日本國內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實現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此形勢下,通過深化人文交流,推動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往來,增進兩國人民感情,對發展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顯得尤為關鍵。
公正客觀報道
媒體作用重要
王毅外長特別提到媒體對中日兩國民眾相互認知的重要作用,確實,目前兩國八成以上民眾主要通過電視、報紙、雜誌、網絡等媒介瞭解對方,媒體的作用至關重要。
在去年第十五屆“北京-東京論壇”上,中國前駐日本大使程永華認為,與政府層面相比,日本學術輿論界與媒體的認識顯得更滯後一些。他們對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更新和國際格局的變化缺乏積極認知,在日常報道中對中國缺乏足夠關注,在兩國關係的報道中更願意關注一些負面消極的信息,從而導致日本民眾沒有客觀積極瞭解中國的渠道,進而造成認識的偏差。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園田茂人表示,日本媒體有必要反思如何改善對華報道,日本政府是否能夠向公眾傳達改善日中關係的信息也非常重要。日本國際信息學會會長近藤大博也認為,日本媒體應該消除日本民眾對中國發展的誤解,讓日本民眾意識到中國經濟發展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媒體公正客觀的報道,有利於增進兩國人民感情,增加相互信任和了解。以此次疫情為例,中日兩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同抗疫,書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佳話。
疫情發生後,日本社會各界給予了中國很多理解和支持。日本政府和許多地方、企業主動向中國捐贈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防疫物資。一些捐贈給武漢的物資包裝箱上貼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等標語,經我國媒體報道後令國人動容。武漢封城期間,很多日本網民聚攏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社交媒體賬户評論區,給武漢加油,給中國打氣。
圖説:日本捐贈給武漢的物資包裝箱上寫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GJ圖
當日本發生疫情時,中國政府和人民也積極助力。今年2月,日本進入防疫關鍵期,中國第一時間向日本交付病毒檢測試劑盒,捐贈5000套防護服和10萬隻口罩。很多中國地方省市、企業和個人積極捐款捐物,為日本加油打氣。這些事蹟經日本媒體報道,也成為佳話。
通過媒體的客觀報道,日本民眾看到了一個在全球率先走出疫情陰影,實現復工復產,並重返經濟增長軌道的中國。事實證明,疫情期間媒體所發揮的正能量,有利於譜寫兩國齊心協力、共同抗疫的佳話,傳遞兩國人民的友誼,增進雙方互信。
中日和平友好
始終是主旋律
人民友好是推動國與國關係健康穩步發展的重要基礎,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是推動中日關係健康穩步發展的真正動力。“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人民是推動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人民友好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基礎,也是國與國實現合作共贏的前提。因此,增進兩國人民的感情是推動中日關係健康平穩發展的基礎。
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雖然也經歷了一些曲折,但是和平共處、友好往來始終是主旋律,這一點今後也不會改變。和平是目的,交往是手段。我們應該繼續發揚老一輩的優良傳統,推動兩國人文交流,深化經貿合作,增進兩國人民的感情,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使廣大日本人民更加了解中國的對日政策,更加了解中國人民對中日兩國關係中存在某些問題的看法。
良好的民意基礎對兩國關係發展至關重要,日本各界要珍惜中國民間對日本好感度的上升,採取更多友好措施,讓這種上升勢頭保持下去,避免右翼勢力或其他破壞勢力利用歷史問題、疫情、釣魚島爭端等製造話題,破壞中國民眾對日本好感上升的勢頭。
另一方面,日本各界也要反思、重視日本民意對華友好度的下降,尋找到民意反差的真正緣由,引導日本民眾正確看待中國的崛起以及兩國發展中的一些分歧乃至矛盾,讓中日民間好感度同步上升,不僅要解決一升一降的反差,將來還要減少同步上升之間的落差。只有這樣,中日之間才能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營造向好的民間感情,為穩定的雙邊關係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作者陳子雷,系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
【相關鏈接】
王毅:中日民眾感情反差值得深思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11月30日在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上説,“北京-東京論壇”今年進行的輿論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日好感度不斷上升,達到45%的高位,而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降到10%的新低。“兩國民眾感情出現反差是一個事實,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在我看來,日本社會的對華認知似乎出了偏差和問題。”
王毅指出,中日之間既有廣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處理。對於雙方的共同利益,要不斷拓展弘揚,使之成為連接雙方的堅實紐帶。對於分歧和敏感問題,要放到適當位置,進行建設性管控。在事關對方的內政問題上,要堅持相互尊重,體現作為近鄰的理解和包容。
王毅強調,大眾和社交媒體對兩國民眾的相互認知和感情互動產生着重要作用,也承擔着特殊責任。
一是追求真實。兩國媒體在報道對方國家時不應刻意裁剪,而應將實際情況完整展現。多個國際機構的獨立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多年在90%以上。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有必要也應該客觀呈現在日本媒體的版面上。
二是傳遞善意。“以和為貴”“以善為本”是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共同遵循的道德信條,也是兩國媒體應追求的新聞倫理。應跨越兩國社會制度和理念的不同和差異,以更加包容和友善的態度,推動兩國人民更好相互瞭解,更多相互認知。
三是共創未來。中日所處的亞洲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發展板塊,正在致力於打造攜手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希望兩國媒體登高望遠,着眼未來,聚集中日合作的正能量,展示亞洲及世界發展的新願景。
“北京-東京論壇”創辦於2005年,每年舉行一次,在北京與東京輪流舉辦,是兩國間層次較高、規模較大的官民互動交流平台。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