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齊優濤)百年曆史,輝煌成就。我縣交通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實現從無到有、從疏到密、從窄到寬、從通到暢、從砂石路到瀝青或水泥路面的歷史性跨越,交通投入年年大手筆,交通面貌日新月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縣交通運輸發展突飛猛進,路網結構不斷優化,運輸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趨完善,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從“走得了”升級到“走得快、走得好、走得舒暢”,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交通快速發展,為我縣加快現代化和合之城建設提供了交通保障和有力支撐。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縣交通運輸事業步履艱難,發展緩慢,僅1934年建成通車的新昌經天台至臨海的過境段,全長47公里和天台縣城至國清寺支線公路2.2公里。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我縣採取“公辦民助”“民工建勤”“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交通,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形成以城關為中心的公路網絡。至1977年年底,全縣公路通車裏程達288.39公里。境內只有一條砂石路面主幹線,3個對外出口公路。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我縣交通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步入發展快車道。貫穿境內的交通大動脈104國道經過多次改線提升,大大提高了快速通行保障能力。2000年12月26日17時,上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我縣實現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實現天台至杭州2個小時交通圈,時空距離大幅縮短,廣大羣眾出行更加便捷,為我縣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05年8月8日,當時堪稱華東地區建設規模最大的縣級車站天台客運中心投運,集長途、短途、出租車、公交車功能為一體,極大滿足了旅客出行需求,加速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實現“人便其行、物暢其流”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縣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秉承“人民交通為人民”的發展理念,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堅持“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體化”,推動交通高質量發展,國省道改擴建工程快馬加鞭,勢如破竹,確保了62省道天台段改建工程、104國道新昌關嶺至天台響堂段改建工程、60省道天台科山至洪疇段改建工程等一批有影響力、事關全縣經濟發展的道路相繼建成並通車,基本實現境內國省道提檔升級為一級公路,城區與平原鄉鎮一級公路通達,有效解決了轄區國省道幹線公路“通而不暢,暢而不快”的現象,大大提升了幹線公路快速通行保障能力,改善路域環境。
歷經四年、直達省會的杭紹台高速公路天台段建成通車,成為最美風景路、富民發展路,高速路網越織越密,成就天台雙高速新時代,奔向未來的希望之路。伴隨年底杭紹台高鐵的開通,屆時,我縣將邁入高鐵時代,實現“高鐵夢”,天台至杭州僅40分鐘,融入全省一小時交通圈,為廣大羣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
經過幾代交通人的接續奮鬥,通過實施公路新改建工程,提升改造及延伸,我縣交通格局發生精彩嬗變,通衢大道暢四方,催生“同城效應”,彌補了天台曾經的交通短板,消除“斷頭路、梗阻路、盲腸路”,破除交通制約的瓶頸,暢通經濟社會發展“脈絡”,賦予暢行之美。截至目前,天台公路總里程2000多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前的40倍之多。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公路對外出口增至39個,暢通“雙循環”,實現互聯互通,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形成以“上三線”高速公路、杭紹台高速公路和104國道為主骨架,S326省道天高線和S323省道科大線“Y”型發展軸為基礎的內聯外暢大交通體系,形成以農村公路為脈絡的縱橫交織、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覆蓋廣度和通達深度不斷提高,以及在台州市率先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運營,助力鄉村振興。交通運輸發展實現由“總體緩解”向“基本適應”的轉變。我縣相繼獲評省級美麗經濟交通走廊示範縣、全省“四好農村路”建設示範縣。天台寒山和合環線獲評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在全省樹立了一面旗幟,展示天台領跑全省的“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的生動實踐經驗,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大通途,促進農業增收,農民致富。
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今年是“十四五”開局起步之年,也是我縣奮力開啓高水平交通強縣建設的新徵程關鍵之年,堅持以交通先行姿態,接續奮鬥,加力加速,勇往直前,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的理念,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扭住項目幹,以奮鬥成就使命,用實幹實現夢想,全力打造“五縱六橫”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智慧交通建設,構建新發展格局,努力將“規劃圖”轉化為“施工圖”,實施大投入,建設大交通,促進大發展,大幹交通,幹大交通,將由傳統交通向未來交通提升跨越,全力構建外聯內暢交通大格局,主動接軌大上海,深度融入長三角,不斷提升交通發展能級,加快推進交通運輸部交通強國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試點,以及加快推進數字化改革試點工作,先行先試創特色,示範引領促發展,讓交通發展越走越寬廣,鋪就通往未來的康莊大道,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為天台經濟騰飛鋪築發展快車道。
聲明:本文轉載自【天台新聞網-天台新聞】,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更正、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