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銀:“治沙英雄”踏上“複種”新徵程
來源:陝西日報
冬去春來,乍暖還寒,定邊縣狼窩沙的山樑上又多了幾株新綠。
2月20日,春節假期剛剛結束,已近古稀之年的全國人大代表石光銀像往常一樣,來到這片與風沙戰鬥了一生的“戰場”,照顧這些心愛的草木。抬眼望去,曾經貧瘠的狼窩沙已被一片蒼翠的林海所代替。
“陝北的春天還有些冷,這片大多是我們最近幾年複種的新苗,要格外照顧好,一點兒也不能馬虎。”石光銀邊幹邊介紹,“去年我的建議就是加快推進毛烏素沙漠再治理,其中複種非常關鍵。”
榆林位於毛烏素沙漠南緣。70多年來,在榆林人民堅持治沙造林下,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區植被覆蓋率不斷提高。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公里,實現了“由黃變綠”的根本性轉變,率先在全國實現由“整體惡化”向“整體好轉、沙退人進、局部良性循環”轉變。
然而,石光銀清晰地看到,榆林治沙造林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仍舊難以徹底改變這一區域生態脆弱的狀況。植被分佈不均、穩定性差、林木質量不高等問題依然嚴峻,尤其是大量防護林進入枯老衰退期,老化、退化現象嚴重,有二次沙化的危險,特別是隨着資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沙區治理形勢愈發嚴峻。
在與風沙戰鬥了一輩子的石光銀看來,提出意見建議的同時,還要敢於先試先行。於是,他帶頭走上覆種、補種的新徵程。為持續鞏固來之不易的治沙造林成果,加快實現毛烏素沙漠地區從“淺綠”向“深綠”邁進,近年來,石光銀始終在探索和實踐着從初步治理到穩固治理的轉變。
“一開始,為了最快速度鎖住流沙,我們種的多是像楊樹這類生長速度快但壽命短的植物。幾十年過去,這些樹木大多已經死了,複種、補種就成了重中之重。”石光銀説,如今,他們根據沙區的水資源承載力合理規劃造林樹種和造林密度,加大了樟子松、側柏、旱柳等鄉土樹種設計栽植力度,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喬灌草結合,常綠闊葉結合,實現了造林樹種的多樣化,逐步構建穩定的植物羣落。
2020年,石光銀帶領當地羣眾在狼窩沙複種了5000餘畝林木。憑藉多年的努力,這裏已被打造成一條百餘里長、10多公里寬的綠色屏障。
“毛烏素沙漠地區面積廣闊、生態脆弱,我認為要持續開展毛烏素沙漠的再治理,提高沙區植被覆蓋率,調整植被結構、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優化沙區植被環境,着力提升質量效益,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強化退化林分修復措施,增強防風固沙功能,讓我們的黃土地變得更綠更美。”石光銀説。
記者手記
一生的堅守
雷魏添
石光銀黝黑而又溝壑縱橫的臉龐帶着幾分倔強和不屈,他用一生詮釋着那份執着與堅守。7歲起,他就立志要制服“沙魔”。無論是為躲避風沙搬家9次,還是在治沙過程中痛失愛子,都不曾擊垮他。恨透了風沙的石光銀與“沙魔”戰鬥了一生。
正是在石光銀等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毛烏素沙漠宛如林海。可69歲的石光銀絲毫不敢放鬆。採訪中他説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毛烏素沙漠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決不能懈怠”。他還像當年一樣,帶領鄉親們戰鬥在對抗風沙的第一線。他説,只要還有被風沙侵襲的可能,他就不會停下,會一直戰鬥到山河常綠的那一天。
時光流逝,年齡在變、身份在變、周遭的自然環境在變,不變的是那始終堅守初心、誓與風沙戰鬥到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