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迭 生!網絡祭祀不應“跑偏變味”
最近,網上“雲祭掃 App”層出不窮,記者隨意挑選下載了三款進行嘗試,發現儘管需要用户用手機號碼註冊,但卻可以自由填寫、上傳祭祀信息,且軟件也中也沒有任何監督和審核手段,存在着嚴重侵犯他人隱私的風險。
應該説,網絡祭掃並非什麼新鮮事,尤其是今年清明節,受全國疫情多點蔓延的影響,國家民政部召開的2022年清明節祭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各地政府需制定與當地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祭掃政策,其中也多次強調,各地要充分利用清明節集中祭掃的契機,貫徹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大力推廣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
清明前期,全國各地也都相繼推出了“重於心而不以形”的網上祭祀活動。根據民政部清明節祭掃工作辦公室統計,全國共有2304個網絡祭掃平台,網絡祭掃羣眾69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75.7%。且在該行業知名的網上祭祀平台—思念堂日前公佈的2022年”清明網上祭奠大數據“也顯示,平台同比去年增幅達495%,增長近5倍。這些都意味着,網絡祭掃正在越來越受廣大民眾的青睞,且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但是,由於網上祭祀活動本身就存在着體制和監督上的“真空”,因而產生了一些“跑偏變味”的不良趨勢。有些“雲祭掃 App”,含有大量的個人信息,比如姓名、身份信息、人臉信息等,這些信息很有可能被某些不法之徒所利用。且在一些app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祭品,有行李、火供、套餐等,有些套餐甚至達到了一套3500元。還有部分平台通過排名來引導顧客,這些無良商家藉着人們的懷念之心,把清明變徹底成了一個敲詐勒索的節慶。
雖然互聯網推動了綠色文明的祭祀方式,讓雲祭掃、網墓、逝者網上紀念堂、等成為一種新的風尚,但也絕不能讓它如脱繮的野馬般肆意奔馳,還是需要在法治的軌道上走下去。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現行管理殯葬的法規文件,為2018年9月民政部公佈的《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均沒有涉及網絡祭祀的相關規定,以及專門條款。而其它政府部門制定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規裏,眼下也沒有對網絡祭祀專門進行規範,這也為網絡祭祀亂象,提供了“灰色”空間。
很明顯,網上祭祀想要真正走穩、走好,一方面需要增加網上祭祀的專用條款,制訂合理定價、加強監管等具體的實施辦法。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府聯合市場監管、司法等部門,對相關網站、 App進行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各類違規行為。通過採取多種措施,才能使網上祭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明、低碳的祭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