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雙圈”③丨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川渝兩地代表委員都關心這些“難點堵點”
封面新聞記者 曹鈺 李茂佳 陳彥菲 楊瀾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一詞出現了15次,“創新”出現了35次,科技創新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發展。2021年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公佈,從 “頂層設計”角度明確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定位: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打造“科技創新中心”?我們的“雙圈”·川渝“對對碰”第三期邀請多位川渝地區的代表和委員,共同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招獻策。
【關注點:科研平台怎麼建?】
全國人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信息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院長堯德中:
三方聯合打造科研舞台 促進成渝科技的高水平融合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信息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院長堯德中
全國人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信息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院長堯德中,分享了他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在科研領域取得突破的構想:國家佈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其中包括“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其實質是希望促進兩地更好的科技融合發展,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的高水平、高層次發展。
堯德中代表説,從我所在的科技界來講,成都和重慶的科技人員是有積極性的,比如去年成立“成渝腦智聯盟”,兩地腦科學相關的學會都積極參加了,都希望聯盟的成立,能夠對成渝腦科學和智能技術的發展發揮促進作用。為此,特別希望政府能來搭建支持聯盟科研合作的舞台。
首先,科研是“高消費”,是需要資金的。堯德中代表建議,可以考慮由三方(中央+川渝)共同出資,打造聯合科研平台,國家可以由國家自然基金委或科技部出一部分資金,四川和重慶各出一部分資金,三方共建科技項目平台,然後發佈與兩地密切相關的項目指南,鼓勵成渝兩地的科學家聯合開展科學研究;也可以成渝兩地+全國甚至國外優勢單位聯合研究,從而調動本地和國內外優勢資源共同解決成渝地區面臨的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難題,同時培育壯大本地科研隊伍,厚植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土壤。
“既有經費,又有任務和目標,還能促進科學家成長,一舉多得,可望以很少的投入,把成渝地區整個科技板塊撬動起來,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也就順理成章了。” 堯德中代表説。
成渝兩地科研又將怎樣優勢互補,強強聯手呢?堯德中代表表示,川渝本是兄弟,不存在誰吃掉誰的問題,在過去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定互補性。以腦科學為例,整體上來講,重慶在宏觀的心理認知行為方面較有優勢,成都在神經信息方面較為突出,在基礎神經科學方面,兩邊的優勢點也有不同,如果把這些都很好的發展起來,整合起來,就可以在雙城經濟圈大格局上,形成完整的腦科學鏈條,甚至達到媲美國內其他優勢地域的狀況,奠定川渝整體在全國的前列地位。
【關注點:科技人才如何留?】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九洲電器集團識別事業部副總經理陳琳: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創建人才引進綠色通道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九洲電器集團識別事業部副總經理陳琳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九洲電器集團識別事業部副總經理陳琳,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吸、留、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陳琳代表表示,科技創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發展基石,從人才流動趨勢上看,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線城市人才流出,成渝地區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成都、重慶之外的三、四線城市,對人才吸引力尤為不足,特別是國防科技工業或國家重點基礎建設等相關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將影響和制約這些城市和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可持續發展,不利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均衡發展。“對這一類城市而言,引才只是第一步,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聚才、留才。”陳琳代表説。
陳琳代表認為,首先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國家產教融合平台建設。進一步完善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協同機制、育人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並給予政策和經費支持,促進加快支撐創新發展的各領域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為高校培養更加符合企業需求的各領域優秀人才;出台或完善相關則政策,進一步鼓勵重點領域或行業的科技型企業向高校開放實習實踐崗位,既讓企業深度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又為高校人才提供深入瞭解企業發展和文化的機會;為重點領域或行業的企業在學校樹立品牌,吸引優秀人才到該類企業就業,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陳琳代表還建議,要進一步支持各級地方政府為西部科學城、科技創新示範區等創新高地創建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户和辦企業。包括解決引入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安家落户的後顧之憂;探索實行引才、留才“一企一策”新模式。
【關注點:新興產業怎麼促?】
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創始人張興海:
推動川渝新能源汽車一體化發展 共同打造萬億級產業鏈
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創始人張興海
“汽車是成渝兩地重要的支柱型產業,且互補性非常強。”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創始人張興海向封面新聞表示,他把對於川渝兩地提升科創實力的關注點放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共謀共建上。
“川渝兩地應當乘勢而為、攜起手來,整合資源稟賦,共同打造川渝萬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推動川渝汽車高質量發展。”張興海代表説。
“汽車是川渝兩地重要的支柱型產業,且互補性非常強。”張興海説,目前重慶、成都雙城汽車保有量均超過500萬輛,高居全國第二和第三。川渝兩地現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達1600多家,年產值超過6000億元,2021年兩地汽車產量272萬輛,全國佔比超過10%。
在他看來,川渝兩地汽車產業資源稟賦各異。重慶的優勢主要在於整車及製造業實力雄厚,且具備包括髮動機、變速器、制動系統等各大總成在內的完整供應體系;四川則在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方面具有行業領先性優勢,還擁有高校和科研院等豐富的智力和科技資源。“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急需的能源(電能、電池、氫能)方面,四川優勢非常明顯。”張興海説。
鑑於此,張興海代表建議,根據兩地資源稟賦,從“能源為主的產業鏈一體化”、“核心技術研發一體化”、“應用場景一體化”三個維度推動川渝新能源汽車一體化發展,從而產生“1+1>2”的效果。
他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給出了具體實施路徑:
首先是支持產業鏈(尤其是能源)一體化,加強兩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全面合作,強鏈補鏈,優勢互補,在區域內形成優質且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同時,支持清潔能源優先在“雙城經濟圈”消納,支持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讓新能源汽車充電及使用均採用碳足跡層面的清潔能源。
其次,支持川渝兩地在智能網聯、核心三電、信息安全、軟件及算法、導航等領域核心技術研發及應用方面的一體化推進,包括對氫能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最後是支持新能源汽車應用場景一體化。川渝地產新能源汽車應均一視同仁納入兩地的出租、共享出行及租賃領域,均一視同仁納入兩地政府公務用車採購目錄。
【關注點:科技生態如何育?】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彭靜:
支持成渝共建數字科創生態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彭靜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彭靜將目光聚焦到了成渝共建數字科創生態的領域,並提出了自己建議。
近年來,重慶、四川同時被確定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重點探索數字產業集聚發展模式,以智能化應用為重點,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成渝地區肩負着打造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科創中心使命,但目前兩地的共建發展仍然面臨着不少阻礙,尤其是科技人才、科技社團、科技文化等軟環境缺失問題。”彭靜委員表示。
針對上述問題,彭靜委員建議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需要上位支持、成渝聯動,推動兩地數字科創元素競相湧流。
具體來説,首先是加大對成渝地區集聚數字科創人才的支持力度。彭靜建議加強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數字技術技能類人才培養,並與成渝地區已有的產業基礎和應用場景相對接,在數字經濟領域新工科建設中給予指標傾斜;同時,由國家層面牽頭,引入東部地區企業與成渝地區院校共建一批現代產業學院、聯合實驗室、實習基地等,發展訂單制、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建立成渝兩地聯絡合作機制,建立等效評價體系,促進兩地達成人才合作共識。
“目前成渝地區科技社團發育相對滯後,難以實現科技社團‘小目標’與科創中心建設‘大願景’的結合,要為成渝地區數字類科技社團走向全國提供必要支撐。”彭靜委員提議,一方面,更大力度地推動成渝地區相關科技社團對外交流合作,將更多全國性學術會議、學術品牌、行業標準落地成渝。
另一方面,依託成渝兩地青年海智專家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在國家支持下共建國際技術轉移合作平台,圍繞人工智能、電子信息、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推進跨區域的重大科技創新合作項目。
“此外是科創文化方面,成渝地區當前仍存在優質科普資源供給不足、城鄉區域科普發展不平衡、科普傳播方式陳舊等問題。”彭靜委員建議,充分發揮數字科創溢出效應,培育打造家門口的科學社、科學咖啡館、科普農家會等載體,引導優質科普資源、科普服務向基層社區下沉,倡導愛科學、懂科學的社區文化,提升公民數字素養,厚植創新土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