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
“能打擾您一下嗎?我這有個本,想讓每個乘客在上面留句話,寫什麼都行,你們也可以隨便看看。”
今年6月19日,北京網約車師傅王巖開着新買的二手車開始接單,發出第一個“求留言” 的邀請。4個多月過去,車裏已經攢了三個本,記下1687名乘客的留言。
王巖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人,種過地、擺過攤。10月30日清晨,央視新聞《相對論》來到王巖在北京通州的合租屋樓下,看着他接了當天的第一單。一上午,本子上又多了四段留言。午休時,記者莊勝春坐上這輛“解憂網約車”,和王巖聊起留言背後的故事和人。
“外面狂風暴雨,打開傘就變成晴天了”
2020年6月19日是乘客在王巖的留言本上寫下第一篇內容的日子。 這個本子,王巖本來打算記賬用。寫第一篇留言的是個小夥子,當時坐車去政府。“我一想,去政府的人寫字應該好看,就請他幫我寫兩個字,等他下車後我一看,寫得挺好。”王巖説。
這名乘客在本子上工整地寫下很有詩意的一句話:“外面狂風暴雨,打開傘就變成晴天了”。 有了第一個人寫,緊接着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一直寫到現在,王巖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寫留言。
△留言本上的第一篇文字
會不會被乘客拒絕?王巖表示被拒絕的時候不算多,乘客們都是翻着看着,願意寫兩句。
一天深夜,王巖拉了一個拼車單,車上坐了三名乘客,其中兩名女孩坐在後排,副駕駛坐了一個小夥子。小夥子翻了翻車上的留言本,調侃王巖,“師傅,不像啊!你這身材,這麼文藝嗎?”“我當時就和他説,可能師傅我這身材是有點五大三粗,但沒準兒心裏裝了一個‘小姑娘’呢?”王巖笑着回憶,當時坐在後排的兩個女孩也哈哈大笑。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一次,王巖送一個年輕人去北四環方向,倆人一路上聊天很愉快,他在留言本上寫了兩句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當時真是應了自己的心情。我來北京有五年了,有收穫,也有失意。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我的心態是不一樣的。”王巖感慨,這兩句有深意的詩,印在他的心底。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年春節假期剛過,王巖就從家鄉出發返回北京。當時全國還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期。王巖所屬的網約車公司組織了“免費送醫護”活動,公司承擔相關費用。活動發起後,王巖報了名。
有一名地壇醫院的醫生,連續4次都搭乘王巖的車,兩個人在車上有説有笑,聊得很開心。“那會兒天氣冷,醫生要搶救生命,總不能讓人家在外面凍兩個小時打不上車吧。”
△留言本上的留言
“集齊七本,萬一能召喚……”
留言本里,聚集着五湖四海的人們:
有法國女孩留言説,在中國旅遊,打網約車是不錯的選擇;
有台灣同胞寫道,我驕傲於我的祖國正變得越來越強大;
有想要相親的98年女孩,執意要在留言本上留下自己的微信號;
房產中介也在本子上留下了電話:“打個廣告,行不?”
還有位年輕人帶着爺爺去機場,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走失後在北京找到。他們坐在王巖的車上,在留言本里寫下:千里尋親之旅,感謝各位熱心人,民警、酒店工作人員、路人,願好人一生平安。
每當一個乘客下車,王巖完成一單任務時,他就拿起留言本看他們都寫了什麼。有的乘客心情低落地上車,下車時卻合不攏嘴;有的乘客高興地上車,看了留言本後卻看哭了。“下去一個乘客,我就看一個,遇到看哭了的乘客我最害怕,還得哄。”
留言本上的每個字和其背後的故事,王巖都記得格外清楚,外人看到的僅是本子上各種筆跡的文字,但對他來説,每個字的背後都是人。“留言本會繼續寫下去的,一直寫,直到我不幹這份工作了。先集齊七本不一樣的顏色,給它們放在一起,萬一能召喚一條神龍出來呢?”
△留言本上的留言
“北京,這就算沒白來”
今年是王巖來北京的第五個年頭,他想着留下點什麼,讓自己沒白來北京。“留言裏能看到每個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感觸很不一樣,特別好。”
△留言本上的留言
身為“北漂”一族的王巖,工作時接送的大多數乘客也是“北漂”。在留言本上,隨意一翻就能看到很多人説自己來北京的時間,中間有無奈、心酸,也有做好隨時離開的準備。
對於未來是走是留,王巖表示順其自然。“現在先幹着,走一步看一步,把自己先做好了。要不自己都沒做好,怎麼要求以後的生活會對你更好?哪怕在北京是個過客,那也要讓人看到自己沒白來。”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乘客,遇到不同的人,同時工作賺了些錢,還有留言本這個快樂源泉,王巖認為這些足夠證明自己沒有白來這座城市。
△留言本上的留言